“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材料
A.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 B.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变化 |
C.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 | D.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
C.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
D.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欲负峪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爹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多龙、李遂亦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 )
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 | 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
C.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 | 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 |
《晚清政治革命新论》认为,倘若光有阶级关系的某些新变化,而缺乏民权政治取代君主专制的变革过程,缺乏政治制度的质的飞跃,就谈不上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按此标准,不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革命”的是( )
A.辛亥革命 | B.戊戌变法 | C.清末立宪 | D.洋务新政 |
“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孙中山的这些话表明他认识到( )
①军阀混战的背后是列强的利益之争
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革命的任务之一
③欧美民主共和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④苏联和共产党才是国民党真正的朋友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②③ |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 B.辛亥革命的进行 |
C.义和团运动爆发 | D.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1912年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
C.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岛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火焰”(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 |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发布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
1914年1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向各省发出饬文称,一战“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凡各省种种实业,俱应切实整顿,所有大小工厂悉予竭力维持,一面趁外货入口稀少之时,改良土货,仿照外货”。政府发表该饬文旨在( )
A.反对世界大战 | B.倡导民主科学 |
C.宣扬实业救国 | D.维护领土主权 |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1923年)材料评述的是
A.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与二次革命 |
C.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 D.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