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房德邻教授赞同以1912年划分近代史的主张。他认为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远远超过1919年五四运动,两者不可同日而语。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支撑该观点成立的理由包括( )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一个近代国家体制 ④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结合史实判断下面这副对联是写谁的?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A.熊秉坤 | B.康有为 | C.宋教仁 | D.孙中山 |
“这种主义的高涨以对劳动群众生活状况的最真挚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压迫者及剥削者的最强烈憎恨为前提,同时又反过来产生这种同情和憎恨。”列宁评价的应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 B.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C.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 D.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中的武昌起义部分(如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壮阔的历史画面,
这次起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中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 |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
C.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条件发展创造了条件 |
D.完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
下图中,序号④指代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C.清帝退位 |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
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 )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 |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 |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材料主要说明
A.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 | B.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 |
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 | 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
“江浙两省相继独立后,革命军之于中国实已达“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位了。可是那时候各省不免势力涣散,很感不便,于是倡议各省公举代表集议于上海,预备建议组织政府。”当时中国( )
A.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 |
B.民主革命的中心在上海 |
C.面临北洋军阀混战的风险 |
D.要求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