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熔铸中西方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又对三民主义做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并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岳麓版历史必修 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深刻影响。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他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
材料三    有关邓小平的两幅图片。

(3)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他“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概括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人主》
材料二:……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君政时代”的最大特点在于“大权独揽于一人”。君主“把国家当做私人的财产”,专断独行,恣意欲为;而人民则“素为专制君主之奴隶”,可以任听摆布,随意压榨。
----- 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简概其基本观点及其不同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的新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文录》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同意这一论断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并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也是民主与法制建立、发展、完善的演变过程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
材料二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英国《权利法案》[来源
材料四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由议会、内阁(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对后世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2)材料二反映出罗马法的哪些特点?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展的政治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国王”与“议会”权力关系的演变。并由此点明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模式。
(4)材料四说明三权分立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在18世纪后期,最能体现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主张的是哪部宪法?想要了解孙中山关于“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精神,应该查阅他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们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评价是否正确?你是如何理解的?
(2)材料二中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变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3)辛亥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具体包括哪些有利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到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雅典“……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材料三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权利法案》
材料四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五     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按合众国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六      1911年后曾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那个政体,而是一代人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三请回答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创立的政体与英国政体有什么不同?试全面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4)根据材料六回答,虽然中国学美的仿制品失败了,但有何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提出,“如果说,洋务运动侧重于物质文明的构建;戊戌变法运动侧重于精神文明的建构;那么,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所侧重的便是制度文明的建构。”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
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同意该观点,也可以对此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不足百人,这显现了中国与西方之间巨大的落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用忠臣而摒奸臣,这是中国古典政治学中最常青又最常见的定理之一。……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是:中国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只需罢免琦善及其同党、重用林则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触动中国的现状。也就是说,只要换几个人就行,无须进行改革。……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巨大落差”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传统的“忠奸理论”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认识导致了什么后果?
(3)材料三中的“民族主义”指的是什么?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促成近代中国思想转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来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1)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何种政体形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律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2)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简要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时间
主要活动
1895年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
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
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 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校学习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新式学校”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摘自《中华民国文化史》,据清末学部与民国初年教育部统计资料,全国新式学校发展状况绘制下表:

年份
学校数(所)
学生数(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
37888
1024988
光绪三十四年(1908)
47795
1300739
宣统元年(1909)
59177
1639641
民国元年(1912)
87272
2933387
民国二年(1913)
108448
3643206
民国三年(1914)
122286
4075338
民国四年(1915)
129739
4292251

乙:文凭的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下面收集的两张毕业证照(旧纸片上的中国生活图景:百年证照)都是宣统三年(1911年),左面的是“山东省登州府黄县中区公立两等小学堂”的,右面的是“吉林法政学堂”的,其中吉林法政学堂毕业证上信息中,包括了毕业生的身世上溯到了曾祖一辈,也包括了毕业考试学科:人伦道德、刑法、历史、地理、日文、西洋文等。最终成绩是毕业考试、平时测试以及考勤等各方面的综合结果。


丙:20世纪初中国的两年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了立学宗旨:“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结论:
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教育新旧交替、中西合璧,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在不断否定中进步。
(1)材料甲、乙各属于哪类史料?研究该课题时,如何合理使用?
(2)据材料乙,联系相关史实概括指出学习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
(3)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宪制成为一时的灵丹妙药。……所以北京派了几批人周游世界察访各种模式。伊藤博文以他的政治家风度劝告中国钦差大臣,皇帝如果把宪法钦赐给国民,他就可以继续居于国民之上而不致受其束缚;无论如何,最高权力不能落于人民手中。这个话,慈禧太后当然是百分之百听得进去。1908年她发布预备立宪诏书,以9年为预备训政期。1909年各省由少数有资格的人物选出的咨议局成立并立即派代表去北京。这些代表到北京后,即要求成立真正的议会。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
材料二 民国体制原是模仿美国“总统制”建立的。总统权力甚大。当初建制之时,宋教仁曾力主采用法国的“内阁制”,而中山以为不可。中山认为建立民国,既然是要驱除鞑虏,推翻王室,则中国政府就没有再设虚君的必要。所以中山就坚持采取美国的总统制……
不过,在孙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为时不足三月,建国架构便颇具规模。不论总统制也好,内阁制也好,三权分立,像模像样,上至宪法人权,改历易服,下及放脚剪辫,钜细靡遗,法制灿然,虽百世可知也。
——唐德刚《袁氏当国》
材料三 《清帝逊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政府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宪政运动的?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与宋教仁的观点有无本质区别?请简要说明理由。并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有人将它看成了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材料三        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832年 《议会改革法案》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善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形成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利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