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独立宣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如果真的实行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能使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和民主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列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的主要代表。 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材料二:伏尔泰在谈及孔子思想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
——伏尔泰《礼俗论》
(3)根据材料,指出伏尔泰所叹言的欧洲商人发现的“东方”是指什么事件?哲学家发现“新的精神”世界又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西方的七百年文化启蒙运动是在一个逐渐形成、形成后又不断更新最终得到强化的文化大环境中展开的。……到17、18世纪,文化大环境又进行了一次更新。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率先为构筑一个新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开辟了道路。到18世纪则出现了西方“三大革命合力并举”的形势,这一切终于催化着酝酿已久的理性主义文化大环境蒸蒸而生。
--—王贤仙《近代中西文化启蒙之浅析》
(4)材料三中18世纪西方出现“三大革命”,分别指的是当时欧洲政治、思想、经济领域的什么重大事件?
材料四:(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5)材料四中“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潮在中国的主要实践活动还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进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词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摘自《中华民国约法》
回答:(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二,归纳《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临时约法》和《约法》的认识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于今各国不由我分说,硬要瓜分我了,横也是瓜分,竖也是瓜分,与其不知不觉被他瓜分了,不如杀他几个,就是瓜分了也值得些儿。俗语说的,“赶狗逼到墙,总要回转头来咬他几口。”难道四万万人,连狗都不如吗?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满人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爱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杀!杀我累世的国仇,杀我新来的大敌,杀我媚外的汉奸。杀!杀!杀!
——陈天华《警世钟》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推断,于什么时候什么背景下,作者发出如此呐喊?
(2)材料中作者认为在如此局势之下,国人应如何面对?
(3)该册子曾多次翻印并广为传诵。请从其语言、内容、传播等角度,说说此册子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及其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此先后进行了哪些重要活动?这些活动有何突出特征?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材料: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依据材料,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法颁布后没有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本来可以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可惜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中断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再次提供了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遇,可惜辛亥革命中断了它的进程,使中国再一次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会。”请你简单评述上述观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⑴ 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2分)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2分)(不得摘抄原材料)
⑵ 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6分)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材料二 梁启超:“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新民丛报》第 79 号)“昨天扰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介于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必极猛烈,显然易见。”(《新民丛报》第 76 号)“法(国)以革命故,流血断头,殃及善良,祸贻古物,穷天地古今之凶残,未有比之。”(《新民丛报》第 85 号)
材料三 “夫我国民既有此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而民权立宪则本乎此精神之制度也,故此制度之精神,必适合于我国民,而决无虞其格格不入也。”(《民报》第 4 号)“今之言革命者,其所欲破坏者,异族钳制之势力也,专制之淫威也,社会经济组织之不完全也,凡是皆不适宜于社会者也;而其所欲建设者,民族国家也,民主立宪政体也,国家民生主义也,凡是皆适宜于社会者也。”(《民报》第 9 号)
材料四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冯自由《革命逸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梁启超和革命党辩论的主要内容。(7)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报纸这种媒体对近代中国革命所起的作用。(不得摘抄原文)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认为“革命尚未成功”,为此,他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分析“革命尚未成功”的含义。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取得了哪些进步,克服了以往斗争的哪些缺陷?结合国内外背景简析其取得进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我们对袁世凯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摘自《英国外交部长格雷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2 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求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摘自《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格雷的信》
材料3 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战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摘自《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4 本国政府在继承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正式地呼吁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摘自《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同文照会》
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当时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中心是什么?
(2)材料2所说的“临时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3)材料3所说的“稳定形势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4中表达了各国一致的态度怎样?
(5)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问题?
试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以革命纲领、革命任务、斗争方式、革命结果、经验教训、失败原因诸因素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粥之,议院不得干涉。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材料二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绳说: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次具有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打开了通路。
材料三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请回答:
(1)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创造了哪些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宣统末年,国民革命革到了苏州,清廷在江苏的最高行政长官程德全也起来革命了。他命衙役准备了一根长长的竹杆,到得大堂屋檐下,手起杆举,挑落了几块檐瓦。巡抚衙门前,立即挂起了“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的招牌。程德全宣布,革命成功!清廷江苏巡抚大人,立马成了民国的总督。
材料二 1924年初,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1911年的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材料三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1)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之时的一个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请结合所学,解释“情势”。
(3)根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认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有何体现?
(4)根据材料三,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概括当时“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的主要表现。进入到21世纪,“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基本实现,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