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1948年,在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粒米一百元,寸布十五万,呜呼蒋介石,哪得不完蛋!”对这则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了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B.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导致蒋介石倒台的重要原因
C.顺口溜中的现象对民族工业影响非常有限
D.表明当时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南沿岸的部分高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尔刻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持久抗战作出了贡献 B.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彻底粉碎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右栏数字代号处所应代指的生产指数,对应正确的是
1912~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生产指数(以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民国时期
1912~1920
13.4%
一战后
1921~1922

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

抗战时期
1937~1945
-2.45%
两党内战
1946~1949

A.①:-0.68%;②:-4.5%;③:8.7%
B.①:-4.5%;②:-0.68%;③:8.7%
C.①:8.7%;②:-4.5%;③:-0.68%
D.①:-4.5%;②:8.7%;③:-0.6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为战争作准备
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该纲要说明

A.日本强化中日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日本要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进工业化进程
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3年6月7日,上海某报刊登《商业利润与大众生活》:“限制利润,为统制经济主■(注:原文无法辨识)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安定民生,为战时经济政策所要求的一个条件。因此,上述两种条件的配合,乃是其绝对的必要性。”文章宣传了当时在上海、武汉等地推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这种政策

A.利于市场繁荣和民生的改善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C.利于日本掠夺中国战略资源
D.限制利润符合节制资本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下表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迅速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大后方
D.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因此发生改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中央审计委员会对中央政府各部委、粤赣省、瑞金市、国家企业及革命团体等的九份审计报告。其中明确指出中央印刷厂等国企,“一般的缺点是不明了本身在苏维埃经济上的性质和作用,不知道也不考察产品的成本,不知计算盈亏,有钱就用,没有钱就向国家主管机关要”。这说明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做法(    )

A.履行了舆论督政的政治职责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廉政建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的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这表明(  )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C.转嫁战争负担 D.强化物资管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放映的是1938年—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

年份
新增加企业数
1938
240
1939
466
1940
589
1941
843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8—1941年间,西南地区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这说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到50%共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民族工业得到有效保护
B.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C.关税主权完全实现自主
D.规避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