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个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 | B.库尔斯克会战 | C.索姆河战役 | D.马恩河战役 |
191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战争的基本态势是( )
A.同盟国处于进攻状态 | B.协约国开始取得战略主动权 |
C.战役主要集中在西线 | D.同盟国控制制海权 |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 B.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
C.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 D.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
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
C.英德争夺的焦点是殖民地和贸易问题 | D.德国力图与英国成为海上贸易伙伴 |
下列不符合19世纪晚期世界历史发展特点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
B.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殖民地斗争激烈 |
C.欧洲开始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 |
D.英国调整与法、俄的关系,正式结成三国协约 |
战场上的失利加剧了德国内部的危机,在战争的最后一年里,德国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有( )
① 基尔港水兵起义 ②土地荒芜,商品短缺
③爆发“十一月革命” ④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德国在战前制订“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因素中德国没有估计到的是( )
① 比利时军队和法军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短时间内投入战斗
③英军很快参战 ④日本参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 |
为赢得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德军在德法边界修建了坚固的“兴登堡防线”。该防线被协约国军队全线突破是在( )
A.1915年底 | B.1916年初 |
C.1917年4月 | D.1918年10月 |
十月革命发生后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同盟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和约》( )
A.使德国把军队从东线调回西线发动新的攻势 |
B.促使美国放弃“中立”政策转而对德宣战 |
C.加速了同盟国集团的瓦解进程 |
D.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军事力量 |
“我们(参战)的动机并不是复仇……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对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美国参战动机的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美国参战的目的是捍卫人类的正义和权利 |
B.美国参战是为了帮助进行正义战争的协约国集团 |
C.战争态势的发展对协约国不利促使美国急于参战 |
D.美国认识到如果德国获胜必将是其争霸世界的强劲对手 |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 )
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 |
B.借此与双方进行贸易,扩充美国的实力 |
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 |
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 |
对奥、匈、保、土条约内容的共同点是都要求战败国( )
① 限制军备 ②分割领土
③赔款或财政监督 ④放弃海外殖民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有关《洛桑条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洛桑条约》是在承认土耳其国家独立的基础上签订的 |
B.《洛桑条约》对土耳其来说是较为有利的新的和平条约 |
C.在《洛桑条约》中土耳其的基本主权得到承认 |
D.《洛桑条约》的签订表明土耳其成为亚洲强国 |
一战期间,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干预经济的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有( )
①分配政府定单 ②控制原材料的供应
③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④垄断对外贸易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妇女进入了生产部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一些欧洲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这表明( )
A.战争改变了社会的结构 |
B.战争在客观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
C.战争必然促进社会进步 |
D.妇女的重要作用在战争中被逐渐发现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