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
B |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
C |
19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95%,约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 |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 |
D |
1951—1955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年均200亿卢布增长到409亿卢布 |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斯大林体制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
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政策 | 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A.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
B.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
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 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 |
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 | 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 |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为壮观、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学说以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摩尔撰写的《乌托邦》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迄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学说一直处于空想阶段。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第三次飞跃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其主要代表是邓小平同志。
——《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
材料二: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三:二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材料四: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胡锦涛在十八大的讲话
请回答:
(1)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是什么?列宁在革命实践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材料二中苏联在基本上实现了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三中英国工党政府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3)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与英国式“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都面临严峻危机,两国执政者如何应对?
(4)20世纪初期,中国人“以俄为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后期,中国人又“以俄为鉴”,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人是如何“以俄为鉴”, 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苏联解体以后有一个民意调查。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综合社会研究所在全俄进行了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查,让受询者对俄罗斯五个时代——1917年以前的俄罗斯,斯大林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进行评价。斯大林时期有4项指标得分最高:国家有纪律和秩序、经济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威望高、人民热爱祖国;在负面指标评价中,斯大林时代得到一项最高:
A.“恐怖” | B.贪污贿赂 | C.犯罪和团匪活动 | D.不相信自己的未来 |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 |
1968年 |
1978年 |
l988年 |
1998年 |
2008年 |
7.98(请客) |
3.6 |
3.07 |
15.22 |
90.9 |
268.95 |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了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时间 |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
人均肉类产量(公斤) |
1928~1929 |
470 |
35 |
1930~1932 |
460 |
20~25 |
1933~1937 |
440~450 |
15~20 |
1938~1940 |
420~430 |
25 |
A. 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
B. 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C. 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D. 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落弱 |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
D.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 |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
C.新经济政策时期 |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
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面积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出现1921年和1925年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1921年现象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1925年现象主要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③1921年现象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④1925年现象主要是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③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的“独特实验”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开创斯大林模式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