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各国出现的改革浪潮的实质是
A.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结果 | B.对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C.与苏联矛盾的加剧 | D.要求脱离社会主义阵营 |
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
B.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
C.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
D.阻碍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C.实行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 |
D.国家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资源 |
以下属于新中国过渡时期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共同举措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规模推行农业集体化 B 大跃进运动
C 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
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
②它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④它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并对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它各领域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你认为他所说的“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 B.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D.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来自《大国的崛起》的一段话,这里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斯大林体制 |
右面两位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在于 ( )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
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识 |
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 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
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 |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右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①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②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③工业化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④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
(2009年1月福建高三质检)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1913年水平 |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
(2009年1月广州市高三调研)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
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
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