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
A.余粮收集制 | B.建立集体农庄 |
C.固定粮食税 | D.允许自由贸易 |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① 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 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
下面是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 )
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 |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 |
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 | 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 |
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 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22年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喜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甚至有的认为改革开放是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照搬照抄。关于以上两者论述错误的是
A.改革前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 B.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
C.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D.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 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
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 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
某班举行一场了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 B.斯大林模式 |
C.赫鲁晓夫改革 | D.勃列涅日夫改革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
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这说明斯大林模式
A.完全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B.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的结果 |
C.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 |
D.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 D.形成了僵硬的体制和集中的模式 |
1922年底,列宁说:“我们在集体农场上做了很多愚蠢的事,集体农场不是今日之决策。”而后来斯大林却大张旗鼓开展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 B.苏联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
C.斯大林修正了列宁不务实的政策 | D.苏联开展工业化建设迫切需要资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