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王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材料二:2006年,俄罗斯的尤里一列瓦达咨询分析中心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带来什么?”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态度 |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0% |
是一场灾祸 |
16% |
其他 |
14% |
材料三:1949—1960年中国人口变化的相关数据
年份 |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 |
|
1949 |
16‰ |
20‰ |
1958 |
17.24‰ |
11.98‰ |
1960 |
负增长 |
25‰ |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哪些合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
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
产量 |
收购 |
收购量占产量(%) |
1958 |
20000 |
5876.0 |
29.4 |
1959 |
17000 |
6740.5 |
39.7 |
1960 |
14350 |
5105.0 |
3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2)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存在什么共同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探索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材料二 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三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和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二战后现代化发展模式殊途同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45年之后,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联,所有的资本都由国家拥有,按照需要提供给管理者和工人,所有的生产和交换都由公共权力机构预先制定计划。在苏联式社会主义中,政府的角色是无所不包的。另一端是由美国来代表的,这种体制之下经济交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本由私人所有,而私人所有者自己来选择投资渠道并决定工作机会的提供。
在实践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体制都不是纯粹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也是通则,只不过政府干预的程度有所不同。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在“二战”后的年代里,美国人力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二战后初期美苏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任意一国经济体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调整?为改变材料所述现状,苏联作出了哪些努力?
(3)指出苏联模式对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结合史实说明1978年以后,中国如何逐步突破苏联模式?【提示:两问均可从农业、工业、所有制任选一方面作答】
(4)根据上述材料及回答,你获得什么启示?【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必须全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点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并将重工业化当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根本区别之一。在工农业关系的问题上,斯大林认为,要牺牲农业来确保重工业的发展.他还提出,要尽快开展农村农业集体化运动,主张农业实行一步全面集体化,尽快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步跨入社会主义……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二: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毛泽东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 “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苏﹑中两国提出的农业发展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产生的影响。(6分)
(2)苏﹑中两国针对之后农业出现的问题,分别是怎样进行改革的?比较两国农业改革产生的不同效果。(8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理论是结合中国新的实际,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把它拓展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创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杨承训《邓小平理论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其措施包括……② 大中小工业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1920年底,全国设有52个中央管理局,负责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和资金、设备、原料的提供及产品的分配。③ 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政府实行凭证供应,货币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三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甚至喀琅施塔得的水兵,这时也起来造反,提出了“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四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在流通方面,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自由贸易。1921年10月,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实行货币改革,稳定卢布价值。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私人经营……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材料五 以下两句话摘自《列宁全集》,其中第一句话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说的,第二句话是列宁在晚年说的,它们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转变。“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利……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四,结合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的有关内容,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列宁思路的创造性继承和巨大发展”。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句话的?(5分)
(2) 据材料二、三、四,对材料五中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观点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危机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新政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新政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就职演说
材料三: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 |
事件 |
1929年 |
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导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
1930年 |
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
1931年 |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
1932年 |
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
1933年 |
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币;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
1934年 |
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
1935年 |
苏联与法国建交,出现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6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为化解危机,梭伦进行了改革。他化解危机的举措对当时在雅典和人类政治文明产生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中体现了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苏联如何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从危机的解决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7年5月,在新政实施4年后,……随着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民意调查显示,工作救济打败其他救济方式成为人们的首选。有个流传颇广的故事说,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领到救济支票后,主动打扫镇上的街道,他说:“我要做点事情,我不能白拿这些救济。”这一切要归因于“民用工程署”(CWA)专门从事工作救济的部门的快速发展。……CWA很快让400万人拥有了工作,它规定,体力劳动者每周工作30小时,职员和技术人员每周工作39小时。较高的工资和相对好的工作环境,使CWA迅速成为私企低薪工作岗位的有利竞争者。修桥修路,修校舍,修公园,修运动场,维修游泳池,控制虫害等等,共花掉了约9亿美元。
——摘自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
材料二 1938年时,苏联总生产量在全球所占的比例,已从1929年的5%跃升为18%。同一时间,美英法三国的比例,却由全球总额的59%跌落为52%。更令人惊奇的是,苏联境内毫无失业现象。于是不分意识形态,众人开始以苏联为师。……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笼。一时之间,“计划”一词成为政界最时髦的名词。
——摘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计划”成为最时髦名词的原因。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33年 |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
1936年 |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
1944年 |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签署 |
1949年 |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1956年 |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中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你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何认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