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
B.苏联的经济体制比美国更为优越 |
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
D.“新经济”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 促进国家就业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苏共中央全会的一次决议中记载: “采取措施大大地扩大应当归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处理的、 与完成全联盟和加盟共和国计划有关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其中包括基本建 设、物资技术供应、劳动生产率、成本、产品销售和拨款等问题;保证进一步扩大各部、部属总局、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消除多余的重叠的环节,即精简管理机关。 ” 材料反映苏共中央此举目的是( )
A.消除在经济领导方面的过分集中 |
B.突破斯大林体制实施指导性计划 |
C.开始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
D.实现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
《斯大林选集》载: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这表明苏联(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 |
B.认识到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
C.将采用独特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 |
D.欲通过借用外债进行工业化建设 |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维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
D.斯大林体制建立 |
丘吉尔曾说:“他(指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所肯定的斯大林的功绩主要在于
A.工业和军事方面 | B.政治和经济方面 |
C.综合国力方面 | D.反法西斯战争方面 |
下面是关于苏联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它揭示出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B.二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 |
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
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三: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人说:“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1)有学者认为“中国的GDP优势只胜在数量,在质量上却输给日本,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危害。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
(3)材料三中的“萧何”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的用途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
苏联科学家李森科发展了一种称为“春化处理一的育种法,并借助于浮夸和弄虚作假来推广。1935年,他在一次演说中声称反对春化法的科学家:“不管他是在学术界,还是不在学术界,一个阶级敌人总是一个阶级敌人……,之后他被任命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院长。直到1964年,李森科主义才彻底丧失了在苏联生物学界的垄断地位。据此可知
A.李森科的科研成果有重要科学价值 |
B.苏联科学家缺乏学术争论的勇气 |
C.李森科主义是苏联农业落后的根源 |
D.意识形态一度干扰苏联科学发展 |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中回顾斯大林时代:“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 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这说明斯大林时代
A.苏联共产党内争权夺利的斗争非常激烈 |
B.指令性计划经济滋生了全面腐败 |
C.高度集权体制助长了官员的特权腐败 |
D.共产主义在苏联已经发生了质变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体制 |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 D.农业集体化方针 |
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前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表
年份 |
1917 |
1922 |
1926 |
1939 |
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
18% |
16% |
18% |
32% |
依据上表,指出前苏联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