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
A.独裁与民主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C.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 D.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 )
A.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
B.德国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即“不列颠之战” |
C.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
D.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
如下图所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甲国支持乙国占领东欧;乙国应丙国要求,对日本宣战;丙国则同意甲国继续保有香港。这里的甲、乙、丙依次是
A.英国苏联美国 | B.英国苏联中国 |
C.美国苏联英国 | D.美国英国中国 |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两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竭力避免战争,维护既得利益 |
B.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欲望 |
C.打击进步势力,维护资本主义 |
D.赢得备战时间,准备与法西斯斗争 |
罗斯福说:“德日把不帮助轴心国家的一切民族和国家当作全体轴心国的共同敌人,这就是他们明确的总体战略,所以只有类似的总战略才能抗衡它。”罗斯福说的“类似的总战略”是指( )
A.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帮助被轴心国侵略的国家 |
B.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结成共同反对“纳粹暴政”的联盟 |
C.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等轴心国宣战 |
D.所有对轴心国作战的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
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因为( )
A.发动叛乱的反动军官是法西斯分子 |
B.英法纵容德意对西班牙的干涉 |
C.德、意法西斯直接派兵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
D.德、意法西斯全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
下图是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 |
B.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
C.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
D.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
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A. | 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 B. | 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
C. | 慕尼黑土协定的后果 | D. | 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
“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根据这种思路,希特勒上台后( )
A.疯狂扩军备战 | B.组织纳粹党 |
C.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 D.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下列关于二战的影响,正确的是
①战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②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③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④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⑤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④⑤ |
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主要三个国家,这三国是( )
A.美国、英国、法国 | B.英国、法国、苏联 |
C.美国、英国、苏联 | D.美国、法国、苏联 |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敦促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实施预谋已久的战略配合,但日本最终也未能对苏宣战,其原因是( )
①日本打算坐收渔翁之利
②日本认为当务之急是南洋战场的开辟
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早已失败
④日本深陷中国战场,力不从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为实现侵略制订了诸多计划,下列被希特勒宣称为“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难置一言”的计划最有可能是( )
A.攻打法比的“施里芬计划” | B.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
C.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 D.西北非的代号“火炬”行动 |
“二战”中某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德国元首希特勒感到很欣喜“现在我们不可能失败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在三千年中从未失败过的盟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表达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他对战争形势作出评价“胜利终究属于我们。”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则突然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破天荒地对副官说“今天晚上去看戏”。此处“某件重大事件”应该是
A.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
B.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
C.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结成军事同盟 |
D.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