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17年因两个事件――俄国革命和美国参战――而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些事件改变了战争性质――从最初为欧洲问题而开战,实质上是欧洲的战争转变为全球范围的战争。诚然,1914年8月21日日本已参加这场战争,但它只是私自占据了太平洋上几个分散的德国殖民地。而现在,美国的加入则意味着一个迅速决定战争结果的非欧洲大国的介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这场战争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战争与和平的较量.一方面,战争使国际社会走向无序状态,世界历史整体发展趋势受队,和平秩序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战争对文明的摧毁又促使人民寻求和平作出努力,国际社会因此走向有序状态。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无数次战火洗礼,世界规模的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这也促使人们探索和平的途径。
――杨泽喜《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启示》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战争对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两年以后,当德国军队违反条约而大举侵入苏联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五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对苏联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一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胃险违反条约来进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提义,是我们底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材料四 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毫无疑问,完全有理由可以遮责193.9年8月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苏德互不慢犯条约》),在我国该条约的非道德性质得到了单一的议会评价……(但是)就此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扣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唯一的扳机’并不准确,因为之前一年法国和英国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著名的绥靖条约,,使建立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盈的所有希望全部破灭.况且,当时的苏联外交界完全有理由认为,拒绝德国提出的签署互不俊犯条约的建议至少是不理智的。”
――2009年8月31日俄罗斯《晨报》
(3)斯大林和普京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有何异同?
材料五 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最大战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五星上将、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双了,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我们体验了失致的病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底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
(4)针对材料五中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和认识。举一典型事例说明二战后美国并未真正做到“不能走回头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纪念中国抗战5周年,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邮票中心印有“抗战建国”字样。邮票设计者将“民族、  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
(1)材料一邮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二 我们在克里米亚的会晤,重申我们共同的决心,即在夸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成为可能和确定目的上和行动上的团结一致。
——《美国对外关系外文文件集》
(2)材料二中“克里米亚的会晤”指的是哪次主要会议?其主要意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们对待国外重大行为的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应尽可能少与他们发生政治上的牵连”。
——1796年9月7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宣布退出政坛时发表的《告别词》
材料二  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多次向国会提出修改中立法。国会经过长期争论,于1939年11月3日通过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现购自运”(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原则。
——百度百科《美国中立法》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的什么政策?在二战前夕有何具体表现?带来了何种恶果?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的外交态度发生何种变化?该变化对二战中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各有何影响并说明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定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法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群、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报上的评论、私人的来信,都骂他是战争贩子:"把侵略者隔离起来吗?""这种口吻太像威尔逊了!"罗斯福后来告诉一个朋友说:"你一心想领导人们前进,回头一看,跟着的却一个也没有。真可怕啊!"罗斯福确实变得小心多了。他不像丘吉尔那样,在茫茫黑夜中独自大声疾呼,他必须留在比武场上继续奋战,不让群众意见与自己距离太大。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民众群情激愤,一致支持政府对法西斯国家宣战。
--摘编自威康·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后美国民众反对卷入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8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罗斯福政府针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这些行动起到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5月27日,威尔逊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说中就宣称:“世界有摆脱构成侵略的起源和不尊重各民族与国家权利的一切扰乱和平因素的权利”。
——戴维·安德森《伍德罗·威尔逊》
(1)根据材料一,试举两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世界的重大战事证明此观点。
材料二  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修正主义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赔款、波兰走廊(穿过普鲁士的狭隘的出海口,据条约划归波兰)、对于武装部队的限制以及把讲德语的地区从祖国划分出去等做法,是不会被永远忍受下去的。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墨索里尼认为,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和意大利侵略采取行动的共同原因。
材料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基里·艾里依认为:“……两极体制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的机制。毕竟世界出现了某种稳定状态——至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由于两大对立阵营间可能爆发战争的唯一形式是核战争,而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在一场核战争中毁灭自身及其盟国,因此‘恐怖的平衡’就变成‘长期的和平’”。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为“长期的和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蓝色海洋---国家角逐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材料三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1)根据材料一图所示的事件对欧洲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2分)
(2) 根据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 1分)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试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3分)
(4) 根据材料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认识?(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1年哈里曼就罗斯福要求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意图向国会作证时说:“存在的最大危险是苏联可能袖手旁观,而等我们牺牲了大批美国人生命,打败日本之后,红军长驱直入满洲和中国北部大片地区。那时苏联人就能轻而易举地以‘公众要求’为口实,建立满洲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了。罗斯福力图使斯大林先前所谈的一般保证,化为俄国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行动,限制苏联在东方的扩张和取得苏联对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支持。
                  ——摘自《美国第82届国会关于远东军事形势听证会》
材料二:1945年2月10日,莫洛托夫向哈里曼递交一份“斯大林元帅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政治条件草案”,经罗斯福和斯大林修改后,即成为11日邀请丘吉尔共同签字的协定文本。其条件为:对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库页岛南部及邻近的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
材料三:苏联本身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摘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美国要求苏联尽早参加太平洋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苏联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的条件说明了什么? (2分)
(3)结合材料一指出材料三表明了什么问题?(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2年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3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应当成为和平的使者,关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最近某市举办“二战及战后和平与战争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最高时达到94%以上。从1942年4月起,中国先后为盟国提供了10多个机场。中国给苏联提供了4.5亿美元的农、矿产品;给美国提供7.4785亿美元的桐油、锡矿和钨矿等;给英国提供1.148亿多英镑的农、矿产品。中国还派出远征军,直接参加了缅印对日作战。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
展览二:我们不屈不绕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再扰乱世界的和平……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雅尔塔会议公报
展览三: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以下是展览图片节选:

展览四:展望未来,关注和平

图一 1986年中国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图二 联合国总部大厦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作为解说员,请你参照图片向参观者叙述人类争取渴望和平的行动。要求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100个。
时代进人21世纪,人类的和平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不断增强, 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汇成了时代潮流。作为解说员,请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1945年10月,占领当局指令修改宪法,(1946年)u月3日,《日本国宪法》在日本国会获得通过……《日本国宪法》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但同时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利。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宪法,只对国会负责。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日本财阀……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厚的垄断资本集团,1945年10月,根据占领当局的指令,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的改革开始实施……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三:1948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下令将囚禁的一批甲级战犯全部释放。1946年1月以来,按“公职整肃令”处理的战犯到1951年8月已基本上被解除整肃。
——李植丹、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处置战败国日本的意图。实际情况如何?
(2)材料二,分析美国占领当局的措施、政策及对战后初期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结合二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分析当时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彩虹是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 我们在克里米亚这儿会晤,已重申我们的共同决心,在今后的和平时期中,一定要保持并加强在这次战争中使联合国家胜利成为可能和确定的目的方面和行动方面的团结一致。……唯有我们三国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
——节选自《苏美英三国克里米亚会议公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结合材料一,指出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与会各国的设想。并结合战后初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简述这一设想是否得以实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5-1914年的百年间,大国间的战争几乎都不出自家门前的区域。……
但是这一切,到了1914年都改变了……这一切现象当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改变,却要数
美国人的参战。美国的加入,从此决定了20世纪历史的面貌。……       
——霍布斯鲍姆
材料二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0年底说,我们现在竭尽全力支援保卫自己、反对轴心
国进攻的国家……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
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
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
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
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请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往往后发制人,在两次大战前后期的态度
都发生过从中立到参战的变化。回答(1)-(3)题
(1)据材料一二,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态度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析上述态度的变化对两次战争的进程和对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结合美国在两次战争中的表现谈谈你的认识。(若言之有据,条理清楚都可以给分(2
分)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