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1937年,白求恩坦然放下故国的一切,来到中国。而他回到加拿大,却是在去世33年后。1972年,白求恩的“踪影”才逐渐出现在他的故乡。上世纪70年代,冷战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70年,特鲁多领导的加拿大政府早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年,加拿大政府追认白求恩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加拿大英雄”。至此,加拿大政府不再因白求恩的共产党员身份而回避。但他们对白求恩的理解,却非中国人所熟知、毛泽东所言的“真正共产主义者”,而是一位“胸外科及战地医生、发明家、社会化医疗制度的倡导者、艺术家、人道主义者。生于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大夫以他在医疗和追求人类幸福事业中所作出的努力在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国赢得了公认。”
——朱绍杰《一个你所未知的白求恩》
材料二  白求恩在延安时代的中国之所以推为伟大,不仅因为他的革命热情,还在于他的科学威力。他留给中国人民的影响不仅在于他博大的心灵,还在于他精严的双手。今天,当中国踏上现代化征途之际,白求恩精神将永远昭示于后来者。在我们时代的历史流光中,白求恩的形象今天显得格外辉煌夺目。他的生平,他的工作,无不说明一个真理:只有那些身心一致要将革命与科学真正熔于一炉的人,才能赢得民心,才能使人民得以既迅速而又稳妥地向他们的解放事业前进。
——林达光《白求恩和今天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加拿大人对白求恩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白求恩精神的内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下图为1941年流传于美国的海报《美国,睁开你的眼》,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被蒙住了,上面写着“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

材料二  1942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兵役法修正法案》,废止了其中关于禁止派兵赴西半球以外的规定。截止到战争结束,陆军人数由战前的500万扩展到1000万人;海军由不足50万人扩展到460万人,拥有的各类舰只由几千艘增加到91000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陆军航空队服役人数由30万扩展到230万,作战飞机由1500架增加到70000架
——《轮椅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海报发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征兵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在战火中被迫大规模西迁,这一举动被称为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内迁的工矿企业,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骨干企业,它们带去了大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并带动了整个后方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后方近代工业的基础,使大后方第一次建立了带有独立性的工业体系。
——摘编自刘国武《抗战时期内迁民族工业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抗日战争中,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军事价值,促成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抗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可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2)列举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逐步实现“三级跳”的基本史实。并从战后世界新的经济秩序形成的角度,说明中国是怎样“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的。(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方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市开幕,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举行公开会议时,由美、苏、英、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担任主席,以示大国的团结。安理会被授予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安全理事会由11个理事国组成,其中包括美、苏、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关于一切事项的决议,应以非常任理事国的多数票和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之。
——摘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08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Chimerica”(China与America的组合),借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摘自百科全书《Chimerica》
材料四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我国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提出了“一带一路”构想,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响应。为促成这一构想的实现,中国积极筹建“亚投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第二两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主旨有何不同?与第一、第二方案相比,孙中山的救国救民方案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在“Chimerica”产生的背景。如何理解“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对世界经济发展进程的影响。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成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4)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一一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941年8月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4日正式公布。
第一,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
第二,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
……
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
第七,这样的一种和平应当使所有的人能够在公共海洋上不受阻碍地航行。
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在自己的国界以外进行侵略威胁或可能进行侵略威胁酌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备,就不能保持未来的和平。两国相信,必须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这类国家的武装。两国也将赞助和提倡一切其他实际可行的方法,以减轻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在军备方面的沉重负担。
——《大西洋宪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大西洋宪章》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31年9月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5年10月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7月
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年11月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7年11月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8年3月
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
德国攻占丹麦、挪威
1940年5月
德国占领荷兰、比利时,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6月
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投降
1940年7月
德军空袭英国,不列颠之战开始
1940年9月
日本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德、意、日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6月
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8月
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年12月
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1月
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2年6月
中途岛战役
1942年7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开始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战役
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943年5月
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年7月
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1943年11月
开罗会议(中、美、英);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1944年6月
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1945年5月
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苏、美、英),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
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
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根据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编制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42年前、后两个阶段战争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前、后战争态势不同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图片是人类历史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缩影。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非战公约》的签署有何积极意义?怎样看待他们所推动的“和平事业”?
(2)材料二中的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
(3)历史如何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一重要经验的?简述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
           
(1)民国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客观因素是什么?有人认为该重大国际事件导致了人类社会激烈的震荡,为了化解矛盾、避免重蹈人类灾难,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哪些卓有成效的行动?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1945年9月2日的东京受降仪式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美国驻日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向全世界人民发表讲话:“今天,枪炮沉没,一场大悲剧结束了,一个伟大的胜利赢得了。天空不再降临死亡,海洋只用于贸易,人们在阳光下可以到处行走。全世界一片安宁和平,神圣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体验了失败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从中领悟到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必须前进,在和平中维护在战争中赢得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
(2)针对材料中麦克阿瑟对二战的反思举一典型事例说明二战后至今美国并未真正做到“不能走回头路”。概括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亚洲局部战争频发的诸多因素(4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赤裸裸的问题,“打仗干什么?”对第一次战争的回答是“该怎样安排欧洲”;对第二次战争则仅仅是“这个重新安排了的欧洲该不该保持下去”。
——(英)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材料二、泰勒先生在这里缩小了第二次战争的严重意义,而且必须把这里“重新安排欧洲”换成“重新瓜分世界”才更确切,因为尽管两次战争的决定性战斗都在欧洲爆发和展开(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战争的目标和内容却都是世界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战争)。——潘仁杰、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观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泰勒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的报告……否认日本人的侵略是正当的自卫手段,谴责新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但是,它没有命令日本撤军。相反,这份报告提出这样一种解决办法: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第二个月,日本退出了国联。
——《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对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都表示强烈不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开罗宣言》的历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欧洲本身正在被外来的两个大国苏联与美国划分成东、西两大势力范围,在地理上、政治制度上和意识形态方面都被一分为二,“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这种形势与人们所熟悉的19 世纪和20 世纪初欧洲全球霸权的格局实在是惊人的相反。当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已习惯于欧洲列强对整块整块的大陆进行瓜分,甚至认为这就是国际事务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二战后,无论欧洲的大国还是小国愿意与否,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时候,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历史传统,也必须考虑东西方对峙这一重要因素,而且其经济恢复和国家安全都要分别依靠与苏联和美国的结盟才能办到。与此同时,伴随着欧洲世界霸权的消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奋起“对西方造反”,从而使争取主权平等,政治独立,种族平等,经济公正和文化解放这五大主题为基本内容的非殖民化进程,终于以始料不及且无法控制的速度席卷了所有殖民帝国,并进而引发了“全球大分裂”。
(1)根据材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等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材料三: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有效地共同对日作战;第二,在战时和战后,为了筹建国际组织和在东方实现稳定和繁荣,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
——美国前国务卿赫尔
材料四:中国代表团在《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的基础上又提出了7点补充建议,其中有3点被美、英、苏3方所接受,对联合国具有重要意义,后被作为4国一致同意的建议案的补充条文一同提交到旧金山会议审议,并被采纳列入联合国宪章中。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期间中国直接参与的国际政治会议的名称;与二战前相比,此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有何变化,除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外,有何其他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二战期间促使中国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的因素。
(3)结合二战后初期的史实分析美国“承认和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与俄、英、美三个强大的西方盟国具有同等地位的大国”的真实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位死于纳粹之手的神父的墓志铭写道:“当纳粹要对付共产党时,我不是共产党,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犹太人时,我不是犹太人,所以,我不说话;当纳粹要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这位神父,为自己的冷漠,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材料二     希特勒要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把所有日耳曼人居住的地方都划归进来。……希特勒幼稚且疯狂地认为“国界既由人们设定,也自然可以由人来更改”。“土地是为有力量占有它的人而存在的,所以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一定要用拳头!”
——《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文化根源》
(1)二战前哪些国家与这位神父犯了同样的错误,使局部战争最终演变为世界大战?
(2)概述材料二体现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的言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 )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采取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一,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第二,他们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第三,他们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他们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第七,这样的和平将使所有人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第八,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他们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 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罗斯福、丘吉尔《大西洋宪章》
(1)对比材料一、二,概括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倡导的原则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