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30日,孔祥熙率领一个9人代表团与其他43个国家的730多位代表在这里相聚。当时,整座森林被全副武装的军人严密封锁起来。”这次“相聚”的结果是( )
A.确立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B.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
B.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失去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 |
C.美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D.凯恩斯主义始终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 |
1960年,美国的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
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之所以要换成美元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 | 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