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 ②秦始皇勤于政事
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 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了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 B.打击贵族势力 |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 D.加强中央集权 |
“秦始皇设职授宫, 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 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
A.宗法制 | B.皇帝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了度量衡 | B.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
C.创立了科举制 | D.建立了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 ①②④ | B. | ②③④ |
C. | ①②③ | D. | ①③④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 |
C.丞相权力不断分散 |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关于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制和行省制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
B.郡县制是行省制的基础 |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 |
D.行省制改变了郡县制,因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