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高中历史

在20世纪的今天,钟摆开始再度摆向地区自治。欧洲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年)才建立起在世界范围的统治,而仅过了50年这种统治就土崩瓦解了。这一瓦解过程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加快了其前进步伐。政治瓦解表现为帝国统治的终结,文化分化范围则更加宽广,西方文化不再被认为与文明同义,而非西方文化也不再等同于野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材料中“地区自治”和欧洲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的内涵,就作者在文中谈及的“地区自治”和欧洲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变化,任选一个主题,阐述变化,分析变化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世界市场已初具规模。其促进因素不包括

A.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推动
C.机器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内销售 D.英荷等国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材料中的时间轴所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B.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C.西方殖民扩张不断发展深入的历史进程
D.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C.“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D.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段材料最可用于说明(     )

A.英国工业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
C.欧洲启蒙运动 D.世界市场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
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你认为材料中的“棚民”含义是什么?他们在当时的活动有何消极影响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
(4)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
(5)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中国改革开放 B.罗斯福新政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二战后苏联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时间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
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 (2分)导致这种殖民政策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
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下列材料中,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材料一

材料二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图1、图2中所反映的工具的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产生了哪些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8分)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2)图3、图4反映了人类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这一时期新兴产业有哪些?(6分)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3)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未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世界反战和平运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