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 / 简答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教科书写道:“工业革命的结果……生产既过剩,势必须向外推销……资本一过剩,势必有不能不从事海外投资的竞争。海外市场竞争和海外投资竞争,便造成了现代以经济侵略为中心的帝国主义。”“1871年以来,共和党又常夺得政权,努力向外拓展版图……从此美国便继英、法,而成一帝国主义者了。”
1958年的教科书写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转变到垄断,那就是进入了帝国主义的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后阶段,因而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1965年的教科书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日法西斯被打败了,美国接替德、日、意成为反动和侵略的中心。
材料二   到1996年,教科书中虽仍然沿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个提法,但不再提帝国主义的垂死性、腐朽性等特征,而强调“垄断”的特征。
2004、2005年出版的教科书,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描述现今美国的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赵梅:《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教材对美国认识的差别。
(2)依据材料一和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并进行论证(所指出的差异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
——《东方杂志》(1933年)
“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
——《东方杂志》(1934年)
材料二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
——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
(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外交是一个国家、城市或组织等在国际关系上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它把自己看作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它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虚弱之时,它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请回答:
概括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对此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超过25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20世纪近一半的时间里,冷战不仅塑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卷入冷战国家的发展。阅读以下材料:
1993年年末,比尔·克林顿曾脱口而出地说:“啊,我想念冷战。”确实,二战后美苏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除了给一些国家提供发展机遇外,还给了美国国力发展以多方面的刺激。有一个美国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对于美国这样具有多样性的国家,只有外部的各种挑战可以使它团结起来”。“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现在看来仿佛是一种奇思异想,许多美国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把两种制度的竞赛锁定为一种显示优越性的。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受到苏联挑战的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找到了帮助那些受压制者的‘国家安全’的理由。”          ——齐世荣《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冷战的后果”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以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某一章节的目录,该章节的主题是探讨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第三节   战后的主要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续写理由。(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中讲到:“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粗暴的践踏,以及经历了历史上两场最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
请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你所学的有关知识,写一篇在200字以内的历史小论文.
题目:“好一个和睦相处”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它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热战”被“冷战”所取代。
——《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2)材料二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谁?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
(3)结合材料说明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策设计人员选择对西欧的援助,作为美国关注的第一个课题,这并不表明他们忽视其他紧迫和严重的问题,也并非他们毫不考虑从全世界范围协调长期政策的使命。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二  显然,伴随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9年11月决定不派前苏联坦克开入东德不断扩大的反政府起重机正在拆除勃兰登堡门前的一段柏林墙非暴力烛光抗议运动,听任象征分隔东西欧“铁幕”的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了。前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破产了。
材料三  译注甚至在哈里•杜鲁门领导下的美国与斯大林领导下的前苏联仍作为同盟国进行对德国的战争时,1945年杜鲁门就曾秘密地向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下令,准备对前苏联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华盛顿对于战争的存在没有任何多愁善感,这无非是一门生意,一门表面被温和地冠以“美国世纪”之名,实则是建立无可匹敌的美国统治地位的生意。
(1)由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他们这样做只不过意味着,西欧看来是执行长期计划最有效的措施”中的“措施”有何表现。
(3)两极格局最终以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而告终,美国看似是美苏争霸的胜利者,但历史证明美国也不是两极格局的完胜者,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以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为对象创作的漫画。(注:图a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绳子上写着Marshall Plan;图b人物手中和墙上挂着的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

图a美国,1947               图b捷克斯洛伐克,1949
图1
分别概括两幅漫画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时局、国家立场及时间推移等角度,具体分析导致以上两幅漫画所体现观点迥异的主要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是宣传美国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最好载体。《时代》也比较注意对中国的介绍,很多中国人上了《时代》期刊封面人物。以下是不同时期《时代》周刊亚洲版对中国的报道。根据图片和文字提示,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毛泽东。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红色的基调和一群蝗虫围绕。

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材料三:1979年1月1日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在1986年1月6日期刊邓小平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材料四:1996年10月14日时代杂志,王菲登上封面,成为第一个登上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王菲被杂志誉为“流行乐女王”,全文报导王菲出道至走红经过。2002年李连杰随电影《英雄》登上封面。2002年4月期刊封面人物是胡锦涛。主题为“开始认识胡”。2010年10月18日期刊封面人物是温家宝,文章关注人民币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1950年12月11日期刊封面人物选择了毛泽东,结合封面的红色基调、蝗虫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反映了怎样的国际背景。这样的国际背景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有何影响,请用相关史实说明。
(2)材料二,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是周恩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请谈谈当年“中国人来了”的相关史实,并简述带来两国关系变化的原因。
(3)纵观《时代》亚洲版对建国以来中国的报道,具有哪些特征?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答题:
19世纪50年代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试述这一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60、70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国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值得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二  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三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欧共体执行主席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3)据材料二、三,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亚洲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两极对峙时期,美苏争霸“冷战”中有“热战”,下图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战略态势是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
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海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局的特点
(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

来源: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美苏从对峙走向缓和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