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自《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此次伊拉克问题上,美与俄、法、德、中、印等大国的主张大相径庭,导致联合国、北约和欧盟内部出现裂痕的焦点已经由是否对伊动武这一具体问题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是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基本准则,还是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
——摘自《伊拉克战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2)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反映了西欧国家和美国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说明要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 因而“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他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 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基辛格曾在美国尼克松政府中担任国务卿。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谈到60、70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局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不安情绪的最深刻的原因,是这样一种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觉察到的认识: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我们的能力和我们的问题相比,再也不是无限的了;相反,无论是在才智上,还是在物质上,我们都必须规定一个轻重缓急。”
|
材料三 “布什主义”,是指布什政府从共和党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出发,奉行“共和党色彩的国际主义”路线,在国家安全政策和对外交往中遵循“美国利益至上”和“以实力求和平”两大原则,在对待恐怖主义和谋求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友好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上以更具进攻性的军事部署为基础,采用强硬和保守的态度追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事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非战公约》
材料二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中提出:“对于战犯,包括虐待俘虏者在内,将处以法律之严厉制裁”。在不久通过的波茨坦议定书中,则进一步明确对战犯“迅速付诸正义之审判”……1946年1月19日,麦克阿瑟公布了东京审判中判断战犯罪责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国际法规定的“通行的战争犯罪”;第二,计划、准备、发动或实施侵略战争,或违犯国际条约、协定或诺言之战争,或参与为实现上述任何战争之一种的共同计划或同谋的“反和平罪”;第三,在战前,战中针对任何平民的屠杀、灭绝、奴役,强制迁移以及其它的非人道行为的“反人道罪”。
——摘自《东京审羊与“东京审判史观”》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东京审判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原则。
(2)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非战公约》相比东京审判战争法基本原则有何发展?分析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在1955年以前,由于核武器技术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加上当时裂变材料生产能力有限,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增长比较缓慢,数量较少,品种也仅限于核航弹和战术核武器。与美国一样,这一时期,苏联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打破美国对原子弹氢弹的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开始少量制造和装备核武器,核力量发展属于初创时期。
材料二 经过秘密谈判1963年7月,美、苏、英三国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简称《部分核禁试条约》)。事实上,美苏两国在此前所进行的数百次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地下核试验技术,大气层和水下核试验对于两国发展核武器的意义已经不大,而对于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法两国来说,大气核试验则是难以逾越的一个重要技术发展阶段。
——段占元等《美苏核对抗的历史分析与经验教训》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概括1955年前美苏核对抗的特点,分析当时制约核对抗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谈谈你对美苏签署《部分核禁试条约》的认识。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越南战争历时12年,参战美军人数最多时达50多万,花费1650亿美元,是美国二战
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
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遍及美国各地。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目的。
⑵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国内及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以1898年的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正如一些美国史学家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却归于无效。当苏联果真否决了安理会的一项行动之后,美国往往可以利用联合国大会这种可供选择的机构迫其就范。
——王斯德等《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亚洲和非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R·帕尔默《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一战后初期和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国际体系建设的情况。
(2)材料二反映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怎样对其施加影响的?
(3) 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1)以上宣言出自哪一国际文献?
(2)该文献基本观点是什么?简要叙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主要的过程。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是什么?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1. |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
2. |
"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3分) |
3. |
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四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的对外政策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全球,它显露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统治似乎并没有削弱。英国、法国和其他帝国仍然统治着与1914年以前一样多的海外殖民地。实际上,它们的领地甚至更大,因为它们这时控制了以前曾在素丹统治下的中东领土。因此欧洲的全球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大战前更完整。不过,在表面之下,形势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消弱……。1914年前欧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每年产生大量的利润。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大战对海外殖民地产生了影响。……革命思想因与战争行为有关的宣传而在殖民地得到传播,“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印记。
——摘自斯塔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2 1947年~1949年,艾德礼政府批准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和锡兰(斯里兰卡)自治就是移交政权的关键时刻。这就明确说明了英国在财政上、军事上不稳定,总之是缺乏武力维护远处领土的决心。……殖民地的瓦解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最迅速。……英国与美国的关系在许多方面好坏参半,但比以前大大突出。自1949年起美国与英国在战略上、地域政治上、北大西洋组织上已连成一体。英国人自豪地认为这是说英语的人民建立平等“特别”关系。不过,实际上很明显,这一关系使英国人渗入拼命保持虚幻的独立姿态的挣扎之中。
——摘自K·摩根《牛津英国通史》
回答:
根据材料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际地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侵略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
材料二、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或威胁我们认为其生存关系到美国安全和国家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该承担为本身的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杜鲁门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
(2)材料二中的“某个核大国”指哪个国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指什么?
(3)对比材料一、二,美国的政策有何不同?
(4)指出两段材料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