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①商品运输成本提高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载“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
A.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
C.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
D.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 D.新中国成立后 |
“奏国歌,升国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那么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源自下列哪一部电影的插曲
A.《渔光曲》 | B.《风云儿女》 | C.《开国大典》 | D.《定军山》 |
民国初年的女性发式,时髦的就有十余种,有圆弧式、水波式、镰刀式、垂苏式、绞练式等。男子的打扮也无奇不有,青年人甚至流行起德国威廉二世皇帝的“威廉式”小胡子。这反映了当时
A.求异求新的个性追求 | B.民主平等的精神风貌 |
C.崇洋媚外的大众心理 | D.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 |
《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规范;1924年民国教育委员会主张女学生“应依章一律着用制服”“袖必齐腕,裙必齐胫”。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操、游泳、跳水、选美比赛以及身着泳装的时装模特儿的形象,甚至连“比基尼”也被国人接受了。上述变化说明 ①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②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③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 ④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下列不属于近代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
A.网上购物成为时尚 |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
C.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
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清晨相见谷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若不从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这种近代上海中英夹杂的“洋泾浜”英语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语教育落后 B外来文化已被广泛接受
C中国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近代有“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的诗句,诗里面隐含的通讯手段有( )
①电报 ②高架铁路 ③电话 ④互联网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③ |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A.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
B.中国女性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
C.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
D.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制度已经确立 |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