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我同恢复了高考制度,其背景是 ( )
A.“文革”结束后,文化教育领域百废待兴 | B.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
C.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D.中共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地抓教育。其在教育方面拨乱反正的措施是()
①整顿恢复教学秩序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编写新教材 ④倡导尊师重教 ⑤启动“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①③④⑤ |
如图,革命先行者弥留之际,充满遗憾。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竞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A.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任务 |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
孙中山先生在其遗嘱中说:“必须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斗争。”在他一生的斗争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三民主义 | B.新三民主义 | C.三大政策 | D.北上宣言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适应了时代潮流的精神,集中体现在 ( )
A.提出要反对清政府 | B.明确提出反对帝同主义 |
C.主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建议国共合作 |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重要的原因是()
A.中国的君主制度已被推翻 |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 | D.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认识 |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现当时孙中山 ( )
①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③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④④ |
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新三民主义就是三大政策 | B.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纲领 |
C.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 |
D.新三民主义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
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述言论 ( )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产生 |
C.汉代“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
D.宋代租佃经营已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
下列对启蒙思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批判现存社会,提出新社会的设想 |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与平等 |
C.批判教权主义,提倡个人的自由 |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
对下列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分工扩大→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国家产生 |
B.生产力发展→私田出现→鲁国出现初税亩→井田制瓦解 |
C.封建经济衰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两税法出现 |
D.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机户机工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