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 B.分封制恢复 |
C.均田制受到破坏 | D.“市”突破空间限制 |
《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农时 | B.因地制宜 | C.精耕细作 | D.男耕女织 |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
C.君权至上的后果 |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御史府内阁军机处 |
B.中朝内阁军机处 |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
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
B.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
D.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它体现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
A.中央集权 | B.分权制衡 | C.两党制 | D.联邦制 |
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自耕农经济的 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 ④自给自足,完全与市场隔绝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
A.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 B.鼓励土地买卖 |
C.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 D.禁止开垦荒地 |
《荀子·王制》:“一岁而再获之。”<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齐民要术》:“以时作泽,为上策也”。以上三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B.提高土地的生产率 |
C.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 D.精耕细作的特点 |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②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④重视农业的观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
B.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
C.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
D.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
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
A.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其地位 |
B.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
C.中国近代工业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
D.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
《独立宣言》写道:“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
B.美国实行联邦制 |
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
D.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