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三国之民到秦国垦荒,是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胜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材料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业的哪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表现。
(3)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结合史实,归纳这些信息对其他经济部门的主要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的洞庭湖区水灾平均83年一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一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浸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 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滨湖居民狃于目前之利,围筑圩田,侵占湖地,而地方官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势必漫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恋,傥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摘自《清高宗圣训》卷131
材料四 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奢淫逸,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幻事本末》卷45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
(3)根据对水灾成因的分析,请你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话: ①我有的是钱,你们都听我的。②借给我钱可以,想当老大你还嫩了点儿!③应该把那条腿也打断,叫他永远也爬不起来!④等老子伤好了再跟你们算账! ⑤老兄, 你占的便宜够大了,悠着点儿吧。
材料二 下图这幅漫画刊登在 1921 年德国一家杂志上,一只五头怪兽将踩在脚下的猎物的内脏吞食殆尽。
材料三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一一列宁
请回答:
⑴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前四句话依次是哪四个国家的代表说的?
第五句话很可能发生在哪几个国家的代表进行交谈的过程中?这反映了巴黎和会上存在着哪些矛盾?
⑵材料二中的漫画表达了德国人怎样的情绪?
⑶材料三中列宁指的两个大国是哪两个国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
有人说,如果民国时期实行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免贫富悬殊的弊病。请依据有关史实略加辩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
——《旧唐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土地所有制的形式看,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何不同?
(2)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何时逐渐瓦解?试分析瓦解的原因。
(3)试分材料三所反映土地制度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活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朔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煨《旧荒活民书》
材料三:“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苏洵
材料四: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有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佃农经济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因素。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邓小平提出“农业最终要靠科技解决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中国粮食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
(2)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邓小平观点的正确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申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扣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套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问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予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苏格拉底则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行为。
材料三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果、同样的德性。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德性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一一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四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一一卢梭
材料五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继续弘扬。
一一高九江《启蒙运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3)结合材料三,分析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主张是什么?
(4)概述材料四中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5)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比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什么显著的发展,?
巴士底狱是巴黎的著名监狱,曾经被视为专制统治的象征。据此回答问题:
(1)当时法国的著名思想家中,伏尔泰曾经两次被投进巴士底狱,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分析其中的原因。
(2)1789年,巴黎人民推翻了巴士底狱。假如卢梭再世,他将如何评价这种举动“你的根据是什么?
(3)为了避免发生在巴士底狱的悲剧重演,假如征求孟德斯鸠的意见,你认为这位启蒙思想家将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