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理论: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立法权应该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必须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或监督它所制定的法律的执行。贵族应组成团体和平民团体同时享有立法权,二者有各自的议会。但是贵族的团体是世袭的,在立法上只有反对权,不应有创制权。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种权力既要分立,又要互相制约。行政权应掌握在国王手中,因为政府各部门时时需要采取急速的行动,一个人管理比由几个人管理要好。行政机关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否则立法机关就要变成专制。行政也应通过它的“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司法权应由选自人民阶层中的人员组成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来行使,它不为某一特定阶级或某一特定职业所专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概括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慨括指出两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主张及法国启蒙思想的侧重点。
(3)指出以盂德斯鸠为代表的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不同地区的文明在交流与融合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局面下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当时从广州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带把壶、高足杯等外来物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由于唐朝的稳定和强大,当波斯被大食吞灭时,波斯王选择投奔唐朝,在长安度过自己的晚年。                                              ——《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依据材料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对外交流发达的原因。
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并带来望远镜、西文世界地图。随后又有多名欧洲传教士东来,其中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与中国传教士王征合著《奇器图说》,系统介绍物理学原理。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一些思想开明的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耶稣会(天主教)传教士除带来西方学术外,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后来比利时教士金尼阁又用拉丁文译《五经》。
——《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内容,结合所学分析相关的经济文化条件。
你已经看到,从五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怎样以奇特的方式进步的。从尼罗河走到美索不迭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到16世纪,它再一次向西迁移,并使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的表现,并概括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4)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20世纪的三位伟人,他们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吸纳了西方文明的成果,领导了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领导人物
标志性事件
历史性变化
理论依据
孙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五权分立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邓小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凡赏罚之必者,劝禁也。赏罚敬信,民虽寡,强。……夫贵文学以疑法,尊行修以贰功,索国之富强,不可得也。”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
材料二:“三代以上之法(最初的法律)……未尝为一己而立也,是为天下人而立。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辛亥革命》
材料四:“那些使外在立法成为可能的强制性法律,通常称为外在的法律。那些外在的法律即使没有外在的立法,其强制性可以为先验理性所认识的话,都称之为自然法。”
“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最高权力本来就存在于人民之中,因此每个公民(仅仅作为臣民)的一切权利,特别是作为国家官吏的一切权力,都必须从这个最高权力中派生出来。当人民的主权得以实现之时,也就是共和国成立之日。”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个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个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在这方面,如同其他各方面一样,防御规定必须与攻击的危险相称。野心必须用野心对抗。”
“法治就是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                         ——《西方法制史》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韩非子的法治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法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法治主张的历史背景。
(3)材料三中孙中山的法治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统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知识。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雅创教育网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材料二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的博文写道:“我到联合国大厦参观时,就看到一块大幅宣传,上面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字,表明了一个大家都愿意遵守的最低伦理准则:中文用的是孔老夫子那句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确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引自《联合国的人际关系“黄金法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
些?
(2)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与联合国传达的思想有何相同之处?在具体实施上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黄金法则”在我国外交政策阐释中的最准确体现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材料二议会一般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有些国家实行两院制。上院,即参议院,有的是贵族院、联邦院,产生的方式不同。英国上院议员在1999年改革前根本不经过选举,均由贵族担任。美国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代表组成,法国的参议院由省、市议会的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下院,又称众议院、平民院、国民议会等,通常由选举的代表组成。当代西方,联邦制国家一般都实行两院制。
材料三西方议会拥有立法权、通过国家预算权和监督权等权力。议会决定事项如法案或其他议案,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由于议员的职责是具体行使议会的职权,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立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过去,有些西方国家在议会至上的思想支配下,赋予议会很大权力,英国曾有“议会万能”之说,认为议会“除了不能把女人变成男人和把男人变成女人外,在法律上什么都能做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法、美、德的政体名称。
(2)材料三中英国的“议会万能”之说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上述材料,试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导致上述复杂政体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0.不应要求过多的保释金,亦不应强课过分之罚款,更不应滥施残酷非常之刑罚。
11.陪审官应予正式记名列表并陈报之,凡审理叛国犯案件之陪审官应为自由世袭地领有人。
12.定罪前,特定人的一切让与及对罚金与没收财产所做的一切承诺,皆属非法而无效。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摘自《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宪法草案提交各州立法机构批准时,有些人提出了宪法无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疑虑。同时杰弗逊等人奔走呼吁,要求在宪法中增加包括信仰自由、出版自由、陪审制度等人权条款,以保证“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之权”(独立宣言)。对此,支持宪法草案的美国联邦党人向美国人民保证,将会在第一届国会会期时在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权利法案将会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被加入到宪法中去,以避免直接修改宪法而需要再次进行冗长的宪法批准过程。
1789年美国第一届国会制定了12条权利法案, 1791年,各州最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如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第十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此外民众权利还包括:持有与佩戴武器的权利;免于民房被军队征用;免于不合理的搜查与扣押;程序正当、一罪不能两判、禁止逼供、禁止剥夺私人财产;未经陪审团不可定罪以及被控告方的其他权利;民事案件中要求陪审团的权利;禁止过度罚金与酷刑;未被列入的其他权利同样可以受到保护。美国前十条宪法修正案被统称为“权利法案”(又称“人权法案”)。
——摘编自维基百科“美国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权利法案》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权利法案》诞生的背景并比较英美法案内容的相同之处。(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法治社会中“权力与权利”的认识。(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技的发展对改变世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折射着世界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17、18世纪的欧美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从牛顿科学体系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分别进行了哪些历史实践?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明清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段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并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
(2)中国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拿出了怎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何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式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潮流,也是各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北大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和世界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引领了世界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材料四  2009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强调,在制度建设中要把公开听取民意、专家咨询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加以规定
——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l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6分)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临时约法》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样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在人类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而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或叫圩田。在山中把荒野开辟为耕地,往往采用放火烧山的办法,草木被烧去之后,稍加平整,即可播种,这种方法叫“畲田”或“畲种”,唐人多称之为“烧畲”或“火田”“火耕田”。
材料二: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突破了1亿大关,并相继在乾隆三十一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嘉庆十七年为三亿六千万道光十四年突破4亿。由此,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环境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图17 孔子讲学图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1)根据图17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历史时期
发展教育的措施
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
过渡时期
扫盲运动。
 
全面建设时期
 
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使科学和教育成为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
 
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得到法律保障。
“希望工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指社会的一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19分)


图铁犁铧                      图牛尊
(1)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根据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3)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结构的内容及其特点。

图 北宋都城城市布局
(3)城市的繁荣是两宋时期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因素。根据图和文字材料,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近代,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嬗变,中华文明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年至1919年,中华文明在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方面取得了哪些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 “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 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
(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共治”的主张。
王夫之
(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共”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观点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孟德斯鸠
(1689——1755年)
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伏尔泰
(1694——1778年)
倡导人人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卢梭
(1712——1778年)
认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创立民主共和国,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三人各自的主张
(2)上述东西方两种思想对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中国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虽然出现的比较早,但思想高度及社会效果却远不如法国的启蒙思想,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