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柏拉图的教育贡献
高中历史

看图回答问题:
       
图一:西汉讲学图                 图二:同文馆旧址
   
图三:希望小学落成典礼           图四:北京大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开始兴办太学是在哪一朝代?其目的是什么?
(2)据图二,京师同文馆创办于什么时期?其目的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是什么?
(4)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21l”工程含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帮助贫困的失学少年上学,国家启动了:(    )

A.科教兴国战略 B.希望工程 C.春蕾计划 D.《义务教育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读图,从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C.中国的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
D.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考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热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________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下列事件中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八字调整方针提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   )

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
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
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

A.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训蒙读物,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请回答: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东西方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百度百科认为:“国民教育体系主要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对本国所有享有公民权利的人所提供的一种不同层次、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教育服务系统。”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时(    )

A.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B.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初具规模
C.已实施了“211”工程计划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改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

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书·循吏传》:文翁,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数年,县邑吏民争欲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兴学始。
材料二 到1930年,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据1935年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安徽全省私塾14388所,在农村教育中占73.1%。调查认为,新式学校未能普及乡村,不独因学校信用未昭,实乃“私塾设置简易,塾社大小随便,学生不拘多少,年龄不限,个别就学不求一律”。同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却不为农民、乡绅认同,他们宁愿把子女送入私塾接受旧式启蒙。
——摘编自徐希军《1910年代安徽教师教育背景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从1969年3月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在京的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学校,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当时中国科技大学有意迁往郑州,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认为安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得知此情后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徽,还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
——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兴学”的特点及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当时“私塾仍在乡村普遍存在”的原因。
(3)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大学从北京迁至合肥的社会背景。综合三则材料,你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具备哪些主观性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B.体现了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C.体现了教育领域中的“改革开放”
D.体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全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
②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抗战爆发后,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主流的意见是……学科要调整,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胡适向蒋介石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陈诚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高度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1939年3月,蒋氏在重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说道:“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据《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
材料三   1977年8月4日至8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召集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当务之急问题的意见,即“科学研究怎样才能搞得更快更好些,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适应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要求”……邓小平把招生与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得更为透彻。他说:“在人才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人才。”他进而说:“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关心招生,并将其作为大事来抓;同时把招生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来看待,足以见其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谋远虑,百年树人的远见卓识。
——摘编自《全面领会理论,科学对待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抗战爆发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0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二中教育方针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史论结合)。(9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柏拉图的教育贡献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