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恢复高考( )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下图是一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脱盲证。毛泽东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依据图片信息判断,此证件应出自( )
A.土地革命时期 |
B.新中国成立初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 B.②③④① | C.④③②① | D.④①②③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的是
A.“科教兴国”战略 | B.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C.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 D.九年制义务教育 |
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2012年6月7日上午,在江苏南京文枢中学一考场外,一位名叫汪侠的83岁白发老翁十分惹人注目,原来他有数十年的“高考情结”,12次体验高考,见证55年高考变化,那么让老人如此心动的高考也因“文革”而一度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一壮举”是指
A.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 |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C.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 | 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
下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局面 |
B.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人才断层局面 |
C.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
D.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得到完善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