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
A.恢复高考制度 | B.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
C.实施普遍义务教育 |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
流行语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
B.放卫星、超英赶美——大跃进时期 |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②④①③ | B.②③④① | C.④③②① | D.④①②③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有( )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 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2009年3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恢复高考制度历史的史诗电影《高考1977年》在上海举行首映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
D.意味着“三下乡”活动的兴起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12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
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接轨 |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材料中的“传统制度”具体指的是
A.“科教兴国”战略 | B.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C.优先发展基础教育 | D.九年制义务教育 |
下图是1976年发行的邮票“工农兵上大学”系列中的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 ( )
A.文化大革命 | B.建国初期 |
C.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 D.改革开放后 |
2007 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时有人写道,30年前的12 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A.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 B.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
C.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 D.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2012年6月7日上午,在江苏南京文枢中学一考场外,一位名叫汪侠的83岁白发老翁十分惹人注目,原来他有数十年的“高考情结”,12次体验高考,见证55年高考变化,那么让老人如此心动的高考也因“文革”而一度中断,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 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 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