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 B.“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中国同盟会“平均地权”主张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B.走欧美资本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
C.满足率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 D.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相联系 |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最主要体现,是因为( )
A.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 |
B.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和手段 |
C.明确提出了暴力手段 |
D.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A.民主主义者 | B.民族主义者 | C.亲共产主义者 | D.三民主义者 |
材料一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
材料二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
材料三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胡适文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科学理论为例,说明近现代欧洲的“科学之兴”。
(2)材料一中的“人权”是指什么?它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3)材料二、三中的“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有何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产生这种认识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明确提出反帝 ②平均地权 ③节制资本 ④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
B.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
C.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 |
D.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
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
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
学者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孙中山说:“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该文强调的是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这些“绿林好汉们”
①未真正理解革命纲领的实质 ②具有杀富济贫式的革命精神
③把民主革命理解成传统的农民革命 ④体现了三民主义反封建的局限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则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这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A.魏源、洪仁玕 | B.洪仁玕 、康有为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
A.驱除鞑虏 | B.恢复中华 | C.创立民国 | D.平均地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