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下列选项对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蕴含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 |
B.与传统革命相区别,赋予了近代革命全新内容 |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
D.其思想体系体现现了民主共和革命的意识形态 |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A. | 梁启超 | B. | 黄兴 | C. | 孙中山 | D. | 蔡锷 |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 B.民生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主主义 |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 | 民族主义思想 | B. | 民权主义思想 | C. | 民生主义思想 | D. | 国民革命思想 |
孙中山曾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艮之生计。”这是孙中山先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之一,这一思想主要体现了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块石碑(见下图),碑上面的文字是1916年秋天孙中山在海宁观潮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的题词。在二十世纪20年代,孙中山依据碑文信念,与时俱进的主要活动是 ( )
A.发动辛亥革命 | B.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
C.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 D.提出新三民主义 |
孙中山先生说:“惟民生主义之意义为何?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由此,我们可认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是( )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合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公平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解释蕴涵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辛亥革命取得的最突出成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列强态度的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孙中山曾说:“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
A.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
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 |
C.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
D.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 |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却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努力( )
A.颁布《临时约法》 | B.实现国共合作 |
C.提出平均地权 | D.建立同盟会 |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