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陈独秀指出:“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易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要“联合小资产阶级”,“督促资产阶级而行民族革命。”陈、瞿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先后问题 | D.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问题 |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文中的潮流指(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B.民主、科学思潮 |
C.社会主义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B.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
C.“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
2009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下列关于近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李大钊、陈独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③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
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纸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什维克主义。”在当时,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是( )
A.《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 B.工农运动的发展 |
C.《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 | D.《变法通议》被广泛传阅 |
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倡导“联合劳工”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的改造”,是因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 B.实业救国取得显著成效 |
C.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 D.国民革命运动推翻军阀统治 |
“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
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
1939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撰文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毛泽东所说的“新阶段”的含义不包括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
B.革命的对象开始由清政府转变为北洋政府 |
C.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并起了领导作用 |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价值 |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
陈独秀、李大钊等曾相信,社会的变革,只应“由人民自己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创造” ,逐步造成民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此来使国民直接成为国家主人,从而达到“打破阶级制度”“实行共同劳工”和“公有主义”的目的。此时的陈独秀、李大钊
A.主张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B.赞同俄国模式革命道路 |
C.倾向和平地建成社会主义 | 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
《东方杂志》某年2月曾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鸥天下晓’的情景。”这说明当时
A.该文章的作者已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
B.中国共产党决定走俄国式道路来进行中国革命 |
C.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工人运动已风起云涌 |
D.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已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C.仍然主张君主立宪制 |
D.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 |
孙中山在评价马克思时说:“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如《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逐成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此本。”以上材料说明了
A.孙中山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引起反响 |
C.孙中山的政治主张发生实质性转变 |
D.孙中山在为国共合作进行思想准备 |
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