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封建国家为了与地方豪强大族争夺劳动人手,打击和限制豪强大族势力,使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转而衣服于国家并与国有荒闲土地相结合,从而向封建国家交纳租调,提供徭役。封建国家这样做的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
B.土地兼并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
C.有利于组织农民开垦荒地 |
D.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 B.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
C.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 D.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
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
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 ( )
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 |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 |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对此表解读错误的是( )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 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 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 56 |
18.66 |
A.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B.宋代民办书院的繁荣与理学的发展有关
C.民办书院比例下降制约古代文化的发展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 )
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
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
下面是1650—1850年的世界人口变化(单位:百万)。导致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解读错误的是( )
|
1650年 |
1750年 |
1850年 |
欧洲 |
100 |
140 |
266 |
非洲 |
100 |
95 |
95 |
亚洲 |
330 |
479 |
749 |
A.欧洲人口的增加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B.非洲人口的下降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有关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欧亚人口的增长
D.农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长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 )
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
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 |
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 |
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 | B.井田制 |
C.均田制 | D.私有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