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B.西方国家的侵略 |
C.对技术革新的轻视 | D.法律和制度的阻碍 |
“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土地国有制 | B.重农抑商政策 |
C.土地私有制 | D.盐铁专卖政策 |
《欧阳文忠公全集》载:“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材料主要反映(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农民毫无人身自由 |
C.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材料表明(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
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当时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
A.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封建土地私有制 | D.贵族地主的压迫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 ②土地逐步私有化 ③租佃经营方式盛行 ④农业生产家庭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社稷”在我国古代既是国家的代称也是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这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哪一特点( )
A.以农立国 | B.皇权至上 | C.以民为本 | D.土地国有 |
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男耕女织 | B.小农自给自足 |
C.曲辕犁的推广 | D.注重精耕细作 |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引导 | B.国家统一的完成 |
C.生产工具的进步 | D.家庭手工业的山现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