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 B.土地兼并严重 |
C.中央集权被侵蚀 | D.封建等级森严 |
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
B.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
C.该制度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 |
D.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 B.铁犁牛耕 |
C.耜耕 | D.耦犁 |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私田制 | D.公田制 |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该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 B.郑国渠 | C.都江堰 | D.井渠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C.社会政局动荡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由此表明(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 |
C.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
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
B.“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 B.诸侯权力增强 |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
图一是商周时期的骨耜,图二是魏晋墓砖画——牛耕图。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C.经济结构的变化 | D.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
下图是对我国古代经济一次重要转变的描述,这一转变( )
A.铁犁牛耕的使用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条件 |
B.标志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 |
C.奠定了我国古代产业结构的基础 |
D.以井田制为基础 |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 B.农作物品种丰富 |
C.出现个体农耕 |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