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 )
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 |
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 |
C.一贯强调积极人世和社会责任担当之精神 |
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
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 )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呈。回答题
儒家追求创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思想,以下言论体现了儒家这一主张的是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克己复礼” ④“无为而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A.法家、道家 | B.儒家、道家 |
C.墨家、儒家 | D.墨家、法家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或法制 |
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不同是
A.讨论主题不同 | 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 C.价值取向不同 | 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明代佛学大师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 B.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下列关于孔子思想的世界性影响,说法正确的有
①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了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亚洲的日本、朝鲜受儒学影响最深
③隋唐时期,儒家思想传到了西欧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推崇孔子的学说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
C.躬行道德本位的伦理观 |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 |
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受冲击 |
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儒学得到新发展 |
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曾经说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以下言论中,和他是同一种学派的是。( )
A.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 |
B.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D.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C.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 | D.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