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简答题
高中历史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100年间,有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但人类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材料一的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并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3)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令人想起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日本,请列举上世纪末以来日本谋求军事、政治大国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直到基督纪元20世纪的黎明,战争才真正进入其作为人类潜在毁灭者的王国。人类的组织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和帝国,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体意识,因而屠杀事业能够有计划地以从前难以想象的规模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由于良好的财政、世界规模的信贷和贸易资源、大量资本储备的积累,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使用整个民族的力量来完成大破坏的任务。民主制度使几百万人的意志力得以体现。教育不但把战争的进程纳入人人都能理解的范围,而且使每个人都可以高度服务于当前的目的。报纸提供了统一思想和相互鼓励的工具。宗教尽管在基本问题上主张慎重地避免冲突,但却以各种形式对所有斗士一视同仁,并给以鼓励与安慰。最后是科学,面对人类的迫切需要,它打开了自己的宝库和秘密,把几乎是决定性的能力和器械交到人类手中。
——[英]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每逢遇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君主为了集思广益,要召集或责成垂相等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在廷臣会议上共同讨论,达成初步的共识后,将廷议结果呈达御前,由君主裁决。它既区别于君主通常的听政方式如早朝等,1与各个职能部门内部讨论、议决有关问题的“部议”相区别。
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东汉时,“凡国有大造大疑,太尉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有时也吸收其他高级官员参加,而且参加者要“署议”。北魏时,“参论国治,经纶王道,以为常式”。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二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魏源指出言路不通对治理国家的危害,认为古代圣人“取于臣也略,而取于民也详”。郑观应在《论议政》中写道:“泰西列国,其都城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也于民也。”使英公使薛福成说:'
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康有为进谏光绪帝:“令士民公举……,略分府县,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所有人员,岁一更换。”……1908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各省采取典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议员公同集议,候本省大吏裁夺施行。遇有重大事件,由该省督抚奏明办理。”
——摘编自《魏源集》《康有为政论集》
(l)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的特点,(9分)并指出这一制度在唐代以后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有识之士对于言路与决策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什么新变化?(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些新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

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莫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了,因为政策与制度改变了。如果你想给一个青少年解释“大分流”,别去谈僵化的政策与制度。如何理解现代世界的“大分流”,背后又有哪些复杂的历史线索,我提出了6大“致命程序”,这听起来似乎更有吸引力——分别是竞争、科学革命、产权、现代医学、消费社会和工作伦理。我希望表达的是,这6个与政策、制度有关的“程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框架,保障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让东西方之间渐行渐远。
第一,竞争。政治与经济生活的去集权化,给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契机;第二,科学革命。学习、理解并且最终改造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并让西方国家获得了军事优势;第三,产权。法律制度意味着保护私有者,同时解决他们的争议,为代议政府的稳定框架奠定了基础;第四,现代医学。科学的这一个分支改善了西方社会的健康状况与寿命期望,日后还影响到他们的殖民地;第五,消费社会。这种物质生活的模式使得生产与消费扮演了重要的经济角色,是工业革命得以持续的因素之一;第六,工作伦理。一旦社会出现不稳定,从基督教演变出来的道德架构与行为范式,是最好的黏合剂。这6个程序对于“大分流”的解释,要强过经验主义、地理、国家文化以及种族的解释。
材料二 “大分流”在我们的时代终结了。美国与中国的人均收入比例从最初的22比1变成了4比1,类似的情况也在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身上发生。与此同时,“再次大合流”(GreatRe-convergence)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致命程序”下载到自己国家与社会的系统之中,因此就有了出色的表现。相反,恰在这个时候,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删除这些程序,进而导致功能退化。
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大分流’在我们时代终结了”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主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    第3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 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    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有何变化?分析21世纪初对美国宪法评价改变的原因。
(2)我国的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从一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美国观”的演变。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天所称的洋务运动有过好多明目:“同治中兴”“同光新政”“自强新政”“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等等。洋务运动是一个反映时代的概念,它概括了近代历史一个阶段中出现过的活动和事物;“同治中兴”是随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而产生的名称,寄托了满清王朝的希望;“同光新政”之称稍明新旧之分,因此似乎更合实际一些。海外学者则多名以“自强新政”,重在抉示其回应泰西逼迫的一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深刻论断,到“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惊天一问,以1978年为起点,30多年一以贯之的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催生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中国改革的方程式,一次次突破禁区、打破定律、创新模式。它所带来的,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业绩,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由此开辟的“中国道路”,打破了以西方为标准的一元演进模式,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证明,“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
——《不改革死路一条》(人民日报·2014年8月19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被称为“同治中兴”、“同光新政”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道路”是如何证明人类现代化历程中“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Maddison世界经济历史统计数据库(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2010)。西欧包括30个国家,其中有希腊、古罗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单位是1990 Int. GK$(International Geary - Khamis dollars)
从图中提取两项有关历史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 1 、图 2 ,提取两项有关洋务运动与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集股总以华股获占多数为主,不得已而附搭洋股,则以不逾华股之数为限,具禀时须声明洋股实数若干,毫无遁饰字样,并不准于附搭洋股外另借洋款以杜蒙混而慎名。实倘有蒙混开办,一经查实随时注销撤办;华人请办铁路,如系独立资本至五十万两以上,查明路工实有成效者,由臣部专折请旨给予优奖以资鼓励。其招集华股至五十万两以上者,俟路工告竣即按照臣部奏定十二等奖励章程核办;无论华公司附搭洋股者,洋公司附搭华股者,地方官均应一体保护,惟不得干预公司办事之权。至公司遇有亏蚀,应悉照中国国家所定条律办理,国家例不偿补。
——清政府1903年《商部重订铁路章程》
材料二   第3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对任何特定的个人、商社、企业、公司或地方,或任何特种运输,不论在任何方面给予任何不正当或不合理的特殊优惠或利益,……或不合理的损害或不利,均是违法的。
第5条 受本法条款管辖的任一公用承运人,与任何其他公用承运人或承运人就不同和竞争性铁路的货物的联营缔结任何契约、协议或联合,或就这种铁路的净利润的总量或部分进行分配,均是违法的。
第12条 所创立的(州际商务)委员会(注:委员们由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由总统任命)有权调查受本法条款管辖的所有公用承运人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使它知道其运营的方式和方法,……
——美国1887年《州际商务法》
材料三 合资建设铁路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投资各方按投资比例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国家对合资铁路实行特殊运价,并给予其他必要的优惠政策;合资铁路公司要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偿本息和自我积累。
——1992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央和地方合资建设铁路意见的通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美政府对于铁路业规定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合资建设铁路的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根据下列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2分)。
(1)为什么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是真正意义的世界史开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所学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指出此时促进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依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4)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起到怎样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 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