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是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激情的批判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什么是新启蒙运动呢?
就字面说,启蒙就是开明的意思。
更分别说,启蒙就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因此,在字典上,所谓启蒙就是脱离迷信,破除成见等等的意思。
凡是启蒙运动都必有三个特性。一是理性的主宰;二是思想的解放;三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普及。
因为这样子,所以凡是启蒙运动必然反迷信,反武断,反盲从,反权威,反传统。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尤其在于反封建。
也可以说,武断,独断,垄断,都是启蒙运动所必反。
今日的新启蒙运动,显然是对历来的一些启蒙运动而言。但在内容上,今日的启蒙运动与从前的一些启蒙运动,也显然有所不同。比如,就拿五四时代的启蒙运动来看,那时有两个颇似新颖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德赛二先生”。我认为这两个口号不但不够,亦且不妥。
多年的打倒孔家店,也许孔子已经打倒了,但是孔家店的恶流却仍然保留着、漫延着。至于科学与民主,本都是客观的东西,而那时的文人滥调却把它人格化起来,称什么先生,真无当于道理。
至少就我个人而论,我以为对这两口号至少都应下一转语。就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
……
——张申府《什么是新启蒙运动》(1937年5月)
问题:
(1)欧洲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他们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为什么张申府在当时要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的口号?
(3)你如何理解“新启蒙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示意图
材料二:1995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材料三: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引自2007年11月1日,中国经济时报
问题: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生活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什么思想的指导引领下进行的?
(3)简述这三十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节奏”,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问题:
(1)上述照片折射出近代上海经济的哪些历史性变化?
(2)你认为照片对于历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史学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1763年到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力量。
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问题:
(1)、运用史实说明“给了欧洲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的“三大革命”是指哪些领域的变化?
(2)、导致“欧洲体系的崩溃”的这场大战是什么战争?
(3)、简要叙述20世纪世界体系裂变和重组的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推动哥伦布去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的动力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
(3)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你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何认识?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
——摘自美国历史教授乔纳森·斯彭斯在2000年1月《新闻周刊》刊登的文章
问题:
(1)材料中从哪些视角 认为“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2)结合史实说明“11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所提的问题。
华师大新世纪版的《世界通史》在其前言所说,《世界通史》,顾名思义是对世界历史的通观,它所考察的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整体性历史运动的发展进程。它之所以区别于国别史和地区史,首先就在于它以“世界”——人类社会的整体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和研究视域;而它之所以区别于更广义的人类史或人类文明史,也在于它所确立的中心概念——“世界”具有结构意义上的特殊内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对人类社会的泛指。
材料一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技成就,它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它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近代以来的中国已经告别了“中国中的世界”的时代了。她以不同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人类社会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总体运动规律的使然,它符合人类社会由地域性历史向整体性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如《复兴之路》解说词所说,“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以下图片资料可见一斑:
图1《南京条约》签订
图5 2010SHANGHAI EXPO CHINA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社会除了科技文化成果外,还有哪些方面显示其区域文明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所处的被动地位,实则开始于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达到以图证史。对于以上材料,某校历史老师以中国概括出从“中国中的世界”到“世界中的中国”这一主题。请仔细阅读图片及文字材料,你是如何理解这位历史老师对这一主题的概括?(注意:可以用这里提到的主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外列出主题,来解答这道试题。)
阅读下面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6分)
问题:
(1)万隆会议的会议特点是什么?
(2)根据以上两幅图片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性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2009年,已经走过自己的60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也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从19世纪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到19世纪末,随着世界被列强瓜分即殖民地的“全球化”而形成了世界历史的第一种结构形态——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根据上面的叙述,回答问题: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了实现现代化,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明治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3)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如何理解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4)英国式或者美国式的政治设计都是“最完美的政治设计”吗?请举例说明。
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问题:(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所产生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1839年,林则徐写了一封致大不列颠女王维多利亚的信。虽然这封信没有送出,但是它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态度,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史料。以下为这封信的摘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选自《新全球史》(美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
问题:(1)通过林则徐的这封信,你能提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假如维多利亚女王收到了这封信,女王能满足林则徐的要求吗?为什么?
(3)当时中英两国的“宪典”是怎样制订的?
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影响这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黄宗羲也说: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整理自《维基百科》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一一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做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做出的个别论断。……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摘自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问题: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一“时代”的文化现象是什么?概括这一时代最突出的历史特
征。
(2)材料二中顾炎武、黄宗羲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的源头是什么?在当时陈独秀倡导这一运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4)材料四中“根据个别情况做出的个别论断”特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哪些实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