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北京):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请回答:
(1)楹联中所讲的“三军败绩”是指哪场战争中中国战败?
(2)“割地求和”割了哪些领土?
(3)从楹联内容判断,这场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日军旅顺大屠杀
日军攻占旅顺后,进行了四天大屠杀。他们“缚数华人于一处,鸣枪肆击,复以利刃乱剁,直至体无完肤始已”。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的情景:“我亲眼看见许多人杀人的事情,这些被杀者……是根本没有武器的。我还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全城有18000多人被杀害,幸免于难者仅36人,据说还是为了叫他们埋葬尸体才得以保全的。城内积尸数尺,惨不忍睹。当时外国报纸评论:“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日军在旅顺如此,其他各地岂会例外。
请回答:
(1)日本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年?
(2)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评述法国大革命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来源:欧洲的启蒙运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17世纪末,中国康熙皇帝和俄国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请教证明几何题;两个皇帝都锐意改革。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熙盛世”,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俄国改革的效果却远远超过了中国。
(1)“康熙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封建政府对萌芽状态中的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
(2)与康熙帝改革相比,彼得一世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是如何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和苏联(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的?据此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能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
化,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加快建设
速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究竟想不想快……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
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我们应当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尽可能短的
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一一《力争高速度》(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
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
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
奋斗。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
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
补充、修正和提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
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
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
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
的发展。
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 
回答:   
(1)材料—、材料二、三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在思想认识路线上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说明两种思想认识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材料二 据报道,吕秀莲在当选台湾政权副总统那一天,即对外表示,台湾和大陆“在血缘方面,在历史上是远亲,在地理上是近邻”,“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久,吕秀莲接受香港一家无线电视台的专访,不仅重弹其“无亲近邻”老调,更顽固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
材料三 据《中国外交》记载,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代表,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160多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些国家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为建交先决条件的,而且它们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处理与台湾的关系。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构想。这一构想的运用成功
地解决了什么问题?
(2)据材料一、二,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
(3)近代史上,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台湾?
(4)你认为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哪些有利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指出,在前后约二十年(1957—1976)之久的长期中,我党在两个问题上一再失误。试问这两个问题是什么?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发展的?从中我们有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秋,中共八大的决议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探索,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回答:
(1)试结合过渡时期的历史内容分析作出有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这一科学论断的依据。
(2)八大提出了哪些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
(3)后来这些方针和设想并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举出20世纪50年代后期违反八大精神的主要事例。
(4)分析八大方针和设想未能认真贯彻和落实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1934年)
材料二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便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三 长期的战争使扩大红军指标难以如期完成。如“上杭县才溪乡,共有二千余口人,在一次一次的扩军突击后,乡里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扩大红军),这当然不现实。
                        ―――《李志民回忆录》(1993年)
材料四 粮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摆在我们面前,谷价到处高涨,有些地方如会昌、瑞金、博生、于都等处已涨到七八元一担。应该收集的土地税和公债谷子还差着很巨大的数目。
                      ―――《红色中华》第146 期(1934年)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红军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时所面临的严峻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指导方针和客观形势两方面分析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红色政权地区,系指在中共领导下,实行武装割据,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政权相对立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地区革命政权的形式,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工农武装暴动,中经过渡性质的“革命委员会”,而后逐渐形成各级地方的工农民主政权。
材料2:苏维埃是红色政权体系中最基层的组织,毛泽东曾把整个红色政权比喻为牢固的塔,而乡政权犹如塔脚。为了把乡政权变为“石头筑的塔脚”,从而坚固红色政权的整个“宝塔”,革命根据地的各级领导机关非常重视乡政权的建设,并从中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为了广泛吸收群众参加政权管理,乡工农兵代表会议设立了经常的或临时的各种专门工作委员会。……这种委员会的参加者都是不脱产的群众中的积极分子。
材料3: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其作用,不但在于对豪伸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实行专政,而且还在于它是工农大众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它通过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把工农群众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各级政权机关,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既有高度的民主,又有高度的集中。
材料4:红色政权在政权机构和制度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二十年代,当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尚无直接经验的情况下,红色政权在一定时期内排除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这与中国国情和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阶段是不相适应的。在选举上……对剥削者和为剥削者服务的人没有区分,而一概剥夺了这些人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不利于争取可以争取的力量。另外,红色政权实行“议行合一”制……集立法权与行政权于一身,而不注意解决如何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作用,也容易导致专檀。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
回答:
(1)红色政权是如何加强政权建设的?
(2)根据材料评析红色政权进行政权建设的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这是诸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诸多历史因素”指的是哪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2).这种“诸多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