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竭力主张援助苏联。然而,大战刚刚结束,他就抛
出了著名的“铁幕”演说。这些举动能否说明丘吉尔是一个毫无主见、反复无常的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说:中国在新时期外交关系上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可中国却领导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组织,这是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本中列举了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这些成就反映了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外交的哪些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此后,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有人认为70年代初开始中国就处于对外开放的局势,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认为,新中国能够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和美国的关系得到了根本改善,不然,中国依然只能是徘徊在联合国大门之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谕英使文翰》
材料2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滋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杨秀清的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2)据材料2,归纳洪仁玕的对外态度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1、2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

来源:近代农民斗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爱国主张不尽相同。例如:维新派大力宣传 “优胜劣汰”的社会进步理论,说‘吾几自居于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于乱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义和团的一份揭贴则说:“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请回答:
维新派和义和团对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有什么不同?其挽救民族危机的途径各是什么?两种观点各具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括说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重大行动及其特点,据此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若是手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释之曰:前此之言变者,非能真变也,……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集其大成,在于变官制。”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看法和主张?
(2)“三十余年,创行新政”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何时期的何种运动?
(3)结合教材试举出两例史实说明“屡见败衄”。
(4)材料作者论述变法之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评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1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摘自《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2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3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两朝海外贸易政策的相似之处。
(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比较两朝海外贸易的目的有何区别。
(3)对上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结合史实分析他们二人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宗羲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经济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经济政策的?指出黄宗羲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