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名画鉴赏
(1)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材料三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五
(4)材料四中,恩格斯认为“理想化的王国”本质是什么?材料五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议会”,英文Parliament,来自法文的Parlement,是“讨论”的意思。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步入民主化之路的英国人是靠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习俗、惯例或“先例”,艰难而渐进地走上宪政之路的。
材料一
年代 |
事 件 |
1215年 |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
1258年 |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例》,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
1295年 |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
1327年 |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
1343年 |
在议会内部逐渐区分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 |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步形成。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英国许多地区和城镇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一律选派两名议会代表的传统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l 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使……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
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权力演变的基本趋向。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综合概括英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王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儉,表示变法决心。上请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掳除,众嚷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辅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到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那样的统治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选《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⑴有人认为,西方崛起的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你是否同意?请以史实说明。(4分)
⑵材料指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你是否同意?请以史实说明。(6分)
⑶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5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四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的四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_____。
(2)概述编号①、②、③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编号②、③、④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回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摘自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代议制最早在英国产生,以后又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摘自《历史必修Ⅰ》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德四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上述四国的代议制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3)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怎样理解“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建国初是怎样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
(3)依据教材指出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怎样的法制建设方针,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扩大基层民主,我国通过了什么法律文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
材料二: 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
材料四: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 康熙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件?英国颁布此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德国的什么文件?它体现出什么特征?
(3)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政体有什么异同?
(4)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三分析英美两国元首与各自议会(或国会)之间关系的差异。
(5)与材料二中的“皇帝”比较,材料四中“朕”的权力有何不同?其反映了什么性质的政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材料二:(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三: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罝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辑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述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以上材料均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厂卫特务)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
——《明史·刑法志》
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汉、宋、明三朝官制的相同之处。材料二中的地方官制有何显著特点?
(2)明朝的制度同汉、宋两朝有何不同?
(3)材料三、四中,明朝前后期的统治有何异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
(4)简述汉、宋、明三朝监察制度的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二: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请回答:(1)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
材料一 据《续汉书·百官志》所云:“郡有盐、铁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
“总一盐铁”, 可以使国家“财用饶”,使农民“器用备”而“务本”,并“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
——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
材料三 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材料四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尤其是将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达4200亿美元。《财富》500强大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处于比较低的“制造业中心”层面,尚难以上升到价值产业链条上附加值较高的“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层面。而在信息化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专利防御体系,更欲垄断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世界最大的100家外国银行中,已有41家在我国设立了81家分行;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代表处200家;外国证券公司设立的代表处60多家。跨国银行日益从事大量的国际货币买卖活动,一旦某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出现问题,跨国银行就频繁地调入调出资金,造成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大量吸引高级人才,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我国招了300名高技术人才。
——李境舒《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研究》
(1)材料一反映汉代实行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作用。
(2)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四,分析跨国公司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 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4分)
(1)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联系。
(2)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所示事件对于材料三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概括说明材料四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如颜浊邹(注:当时的大盗)之徒,颇首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西汉教育制度之重要性,乃以育才与选贤双轨并进。换言之,乃是教育制度与选举制度之配合行使。由地方……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康有为屡次上书失败后,认识到今当多难之秋,……“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界,莫亟於教育。”严复明确道:“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逐渐更张也。”
——张良才、孙传宏《中国教育社会价值观的百年嬗变》
材料四 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
材料五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请回答:
(1)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所做出的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创新举措是什么?这一创新举措是哪位封建帝王开始实施的?
(3)材料三中康有为、严复的共同主张是什么?在他们的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中国发生了一场什么政治运动?
(4)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49-1966年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
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
提高效率。
材料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
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
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
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三: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
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
请回答:
(1)试举两例说明工业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而牺牲公平发展生产
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者主张公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活动。(4
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3)列举“群雄竞起”的表现。
(4)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你的判断。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