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读图结合材料完成第下列小题。
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地面温度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
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
A.1月 | B.4月 | C.8月 | D.12月 |
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
B.大洋环流、下垫面性质 |
C.地形起伏、人类活动 |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
下图为某区域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影响甲、乙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差异 | B.地形差异 |
C.大气环流的差异 | D.白昼时间的差异 |
有关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温差大于甲地 |
B.乙、丙两地气候相同 |
C.甲、丙两地年日照时数接近 |
D.三地气候成因都与地形有关 |
2012年12月15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局部以及重庆中西部等多地遭遇了大雾天气,一些地方能见度还不足50米。据此回答下题。
由材料可知,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 )
A.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
B.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
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
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
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
下图是非洲部分区域和内罗毕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一年中,内罗毕有两个气温最高值的原因是( )
A.地处南半球 | B.地处高原 |
C.地处赤道附近 | D.靠近大湖泊 |
人们到内罗毕附近的天然动物园去看野生动物,一年中最适宜的时间是( )
A.2月 | B.5月 | C.8月 | D.10月 |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读图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地面温度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
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 )
A.1月 | B.4月 | C.8月 | D.12月 |
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
B.大洋环流、下垫面性质 |
C.地形起伏、人类活动 |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如果 Y 轴表示海拔高度,X 轴为水平距离,曲线 1、2 分别表示某地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图示地理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温:a>b>c | B.气压:a<b<f<e |
C.气流方向:b→f→g→c | D.降水状况:a>b>c |
如果 Y 轴表示数值的正向变化,X 轴表示时间,曲线 1 表示该地空气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表示该地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则下列天气现象可能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A.狂风暴雨 | B.秋高气爽 | C.阴雨连绵 | D.沙尘肆虐 |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4日23时30分,在美国墨西哥州东南部罗斯韦尔地区,奥地利著名极限运动员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128000英尺(约3.9万米)高空携带降落伞自由落体跳下。凭借这一跳,他成为用最大的气球从最高的地方以超音速自由落体降落到这个星球的人,打破了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在飞行中的最高时速曾达到833.9英里每小时(1342公里/小时),成为名符其实的“天外来客”。读图,回答下题。
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的“壮举” ( )
A.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 |
B.穿越了大气的电离层和对流层 |
C.完全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 |
D.穿越了大气的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一部分 |
从北京飞往纽约的飞机,升空半小时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该( )
A.迅速着陆 |
B.降低飞行速度 |
C.保持原高度飞行 |
D.升到13000米以上的高空 |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每年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叫初霜,翌年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叫终霜,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下图是邯郸某地理学习小组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
A.作物品种 | B.海陆位置 | C.纬度位置 | D.地形因素 |
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 )
A.昼夜温差小 | B.夜间多云 |
C.强风 | D.大气逆辐射弱 |
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得到有霜冻的天气预报后给棉花试验田浇湿与喷水。与不浇湿喷水的麦田相比( )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 |
C.花期不变 | D.花期滞后 |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回答下列小题。
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
上图显示( )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
2013年9月中旬,江浙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苏州这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下列各题。
日期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最低气温(℃) |
23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8 |
28 |
25 |
最高气温(℃)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8 |
30 |
天气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晴 |
阴 |
风力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弱 |
较强偏北风 |
这年9月17~25日,苏州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
B.日温差降低,海陆状况 |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
D.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
此段时间,苏州地区( )
A.开始进入秋季 |
B.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 |
C.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 |
D.26日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 |
近地面气流持续上升,最终会冷却至它的凝结温度。其气温变化如图折线所示。完成下列各题。
该图所示原理可以解释( )
A.锋面形成过程 | B.大气保温作用 |
C.山脉背风高温 | D.地面受热过程 |
在2000米高度附近气温折线的变化是因为( )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
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
C.高层大气很难得到地面热量 |
D.水汽凝结后释放其内部热能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