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综合题
高中地理

山东省提出了“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口号,使山东由“经济大省”变化“经济强省”。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

A.增长期 B.成熟期 C.和衰退期 D.四个发展阶段。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判断,信息产业处于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纺织工业处于________或________(填字母)。
(2) 材料二中①、②、③的三次转移,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                         ;20世纪60~70年代①的转移和80年代②的转移, 主要是以               型产业为主。
(3)从资料看,山东利用外资居前两位的国家是                   
(4)简要分析山东省能够吸引外资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6分)
(5)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接日韩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山东省与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份,具有经贸往来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加入WTO、制造业全球基地初露端倪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内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及其与日、韩产业转移的对接,就成为更加迫切的现实。最近,山东省提出了“积极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口号,使山东由“经济大省”变为“经济强省”。
材料二

(1)日、韩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

A.接近市场 B.接近劳动力
C.接近廉价的土地 D.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2)山东成为日、韩产业转移基地的优势在哪里?
(3)产业转移对山东的发展有何意义?
(4)山东在吸引产业转移时应该在环境方面注意哪些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区域
项目
A
B
人口(万人)
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1
单位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
0.26
0.54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______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

(1)图中西部等高线数值大且密集,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材料二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相比,各年龄段人口增长百分比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6.29%
4.38%
1.91%

(2)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各年龄段人口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材料三 今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深圳的厂房停止招工,而富士康在上图甲省省会城市项目总投资将达50亿美元,建成后将吸纳10万人就业,是甲省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2012年5月26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已与该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许多类似的公司也已经或准备在该省建厂。
(3)据材料三分析甲省人口流动的趋势及富士康公司从深圳向甲省转移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该经济区包括中原地区5省的30个省辖市和3个县(区),面积28.9万平方千米,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的13.3%和9%。立足当地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借力京津冀,是该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中原经济区发展格局图,表格为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情况统计。

(1)分析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发展条件。(7分)
(2)比较山西与河南两省所承接工业类型的差异。说明产业转移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中国的前沿阵地,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示意图

(1)在第一次产业转移中珠江三角洲作为产业转入区的原因是:                ,A是珠江三角洲在第一次产业转移过程中接受的产业,主要为               产业。
(2)第一次产业转移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从自然条件考虑,A国发展工业的不利因素是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国工业由       密集型转向          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3)分析B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1998-2004年我国某省三大类工业增加值构成变化情况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5分)

工业类别
增加值构成(%)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新兴工业:电子、电气、机械、石化
35.4
40.1
41.1
传统工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
23.8
20.6
15.24
潜力工业:森林造纸、医药、汽车
2.0
4.6
6.65

⑴1998~2004年我国某省三大类工业增加值构成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⑵在三大类工业中,工业增加值逐年减少的工业部门主要是       密集型工业,造成这类工业增加值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是从产业实力、获
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的。
材料二  1985~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变化图。根据1985年到2003年的18年来部分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位次的变化,可以把地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动态类型划分为四种:高水平稳定型、较高水平波动型、低水平波动型和较低水平下降型。

(1)图中属于较高水平波动型的是第       类地区,高水平稳定型的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
(2)1985~2003年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没有发生变化的省区是            ,其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3)辽宁省属于          ,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位次变化情况是      。德国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对该省的振兴有何借鉴意义?
(4)最近,广东、江苏、山东等东部省市都调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了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转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效益东部”应加强的措施是(双选)(  )(2分)
A 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B 发展科技,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C 引进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D 改进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为了建成全国性的能源基地,山西省做出了多条努力措施,为了减少污染,扩大经济效益,凭借自身优势,构筑多条产业链,加强煤炭的加工和转化。
(1)山西省结合全区              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                           
(2)山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3)山西省电力投资比重接近了煤炭投资,有何优点?
(4)山西省一直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却没能成为经济强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表

国家
每个雇员年产
值(千美元)
日工资
(美元)
年工资/
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德国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德国而没有转向英国。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2)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3)全球三轮产业转移,对美国产业发展和地理环境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国家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某国三大产业比重图中A点和B点分别代表该国1975年和1995年的三大产业构成,读图回答:
(1)填写该图产业构成变化表(%)。

(2)说出该国三大产业构成20年来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6示意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读图回答问题。

(1)经济地带①的名称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经济地带③的发展速度在三个经济地带中处于第一位,其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下列各省与其所属经济地带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山西省——-①  B.广东省——②  C.云南省——③
(4)更能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是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发展速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某类工业在全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工业最可能是________工业,从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考虑该工业属于________指向型工业。
20世纪初,此类工业转移到日本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A.接近原料产地 B.劳动力价格低 C.市场广阔 D.技术水平高

20世纪90年代该工业由我国上海等沿海城市转移到新疆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英国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________资源的开发利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广东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  。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 。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力影响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