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地理试题 /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

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东部许多企业纷纷到中西部设厂发展,下列属于此现象成因的是
①优惠的政策条件
②东部地区出现资源供求紧张,地价上升
③中西部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东南部沿海,毗邻港澳。20世纪80年代受惠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该地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规划和管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图甲)和“1985年—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工业产值比重图”(图乙)。

(1)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2)根据图乙简述1985年—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3)近年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粤东、粤西和粤北转移。简述产业转移对产业迁入地的有利影(4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③所代表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名称分别是: ①          ③
(2)我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       ;西气东输与西电东送的原因是    
(3)图中A所在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有哪些?(至少回答2条)
(4)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除跨流域调水外,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阅读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及区域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
(2)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京北新城、京南新城、京东新城,有何意义?
(3)北京正“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原有的一些传统产业正逐步移出北京市区。简述曹妃甸区承接北京重化企业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结合区域联系图,请你谈谈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弱,发展较晚,近年来大量承接广东省的产业转移,经济快速增长。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简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交通和资源的角度,比较辽中南工业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条件的异同点。

比较区域
项目
辽中南工业区
北部湾经济区
相同点
海陆位置
                      
交通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不同点
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比较高
                
资源
煤炭、铁矿丰富
水资源、         矿产丰富

 
(2)辽中南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北部湾经济区借鉴辽中南工业区的经验教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3)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4)承接广东产业转移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利与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下列小题。

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

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③资源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产业正在“腾笼换鸟”,这里的“鸟”可能是指

A.劳动密集型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路线示意图(左图)和我国五大城市群分布图(右图)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已正式通水,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自流供给黄淮海(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北方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很快可以用上长江水了。该项工程总干渠长度1432公里,连接长江中游和环渤海两大城市群,经此干线调水对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生态环境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阅读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输水总干渠沿线地区因调水可能带来的影响。
(2)简述华北平原农业发展存在哪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原因?
(3)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简要说明环渤海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和发展条件。
(4)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常发生哪些自然灾害?任举三例。对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而言,珠三角城市群比成渝城市群,造成的绝对损失、相对损失如何?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通水一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 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 下图是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所在的汉江流域略图,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1)南水北调中线向华北调水开通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提示:请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出发分析)
(2)请从水资源调运和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角度出发,分析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可能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工业部门的地域转移是和结构升级相联系的。据此并结合图完成下列各题。

如果图中三条曲线表示同一工业部门,则最可能是(  )

A.电视机制造工业 B.航天工业
C.石油化工工业 D.制糖工业

该工业的地域转移,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中国 B.中国——日本——美国
C.日本——美国——中国 D.日本——中国——美国

该工业迁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迁出地环境优美 B.迁出地资源丰富
C.迁入地科技水平高 D.迁入地劳动力价格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 分)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 年5 月14 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地处中西部结合带,是全国唯一跨省设立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该示范区的设立,有利于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实力,为中西部地区合作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探索新途径、新模式、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材料二:黄河金三角范围与周边省会城市地理关系图。

(1)分析该示范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8 分)
(2)阐述产业转移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6 分)
(3)“黄河金三角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但由于交通运输制约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发展。请提出二条既能减轻交通运输压力又能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具体建议。(6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喀什是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个重要城市。喀什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资源。2014年是国家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的第四年,现在喀什正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喀什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

A.资金、技术 B.原料、劳动力
C.动力、土地 D.市场、设备

我国沿海大型纺织集团在喀什建设“农场——轧花厂——纱线厂”的产业链,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效应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享有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完善
D.喀什产业基础雄厚,技术优势突出

上述产业转移的实施对喀什地区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②推动城市化进程
③使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如下图),完成各题。

“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项资源问题(  )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D.木材短缺

我国西气东输工程途经地区属于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市)的是(  )

A.上海市 B.山西省 C.陕西省 D.青海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说出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说明该工程对北京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地理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