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是世界著名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50-52题。
利马多大雾天气,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暖流影响,空气湿度大 |
B.地处低纬地区,空气对流强烈,水汽上升冷凝 |
C.地处低纬地区,又受沿岸寒流影响,下层空气易冷凝 |
D.位于沙漠地区和盛行西风的迎风坡,空气中尘粒多,水汽易凝结 |
关于图中甲、乙两处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候类型不同,甲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
B.气候类型相同,都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 |
C.甲处气候是在地形、东南信风与暖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
D.乙处气候是因其热带低地,且受东南、东北信风带来的水汽影响而形成的 |
与乙处所在气候区比较,丙处所在气候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丙处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弱,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
B.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
C.裸地面积广,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 |
D.蒸发量大,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
图是“某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A.50米 | B.75米 | C.100米 | D.150米 |
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以候(每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1O℃以下作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从10℃以下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右图是我国春天开始日期等值线图。完成25—26题
影响我国入春时间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的主导因素分别为
A.大气环流地形 |
B.地形纬度 |
C.纬度大气环流 |
D.海陆分布降水 |
图中等值线M的日期最有可能的是
A.2月14日 | B.3月5日 | C.3月15日 | D.4月1日 |
读“沿我国某山地南北向剖面1月平均气温变化”图,回答18~20题。
该山地最可能属于( )
A.阴山 | B.秦岭 |
C.天山 | D.南岭 |
该山地气温最低区域位于( )
A.北坡海拔200——500米 |
B.北坡海拔500——1500米 |
C.南坡海拔200——500米 |
D.南坡海拔500——1500米 |
该山地山麓所处自然带为( )
A.阔叶森林带 | B.针叶森林带 | C.草原带 | D.荒漠带 |
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
C.“副高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 |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
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A.五月 | B.六月 | C.七月 | D.八月 |
CO2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增高。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 |
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 |
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
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减弱 |
霜期为一年中初霜至次年终霜间的时段,其余时段为无霜期。表中距平值为该年代与50年平均值的差距。读我国某地20世纪各年代霜期的均值、距平表,回答27~28题。
项目 |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初霜日 |
均值(日/月) |
2/10 |
4/10 |
26/9 |
21/9 |
25/9 |
距平(天) |
+5 |
+7 |
-1 |
-6 |
-2 |
|
终霜日 |
均值(日/月) |
3/5 |
21/5 |
15/5 |
22/5 |
20/5 |
距平(天) |
-14 |
+4 |
-2 |
+5 |
+3 |
据表推断该地的霜期、无霜期的变化特点是
A.50年代,霜期结束的最晚 | B.70至90年代霜期变短 |
C.80年代,无霜期均值最短 | D.70年代无霜期变化最大 |
该地有可能是我国
A.海南岛 | B.四川盆地 | C.青藏高原 | D.华北平原 |
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
①SO2、NO2排放②CO2排放③水土流失④酸雨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⑥森林遭破坏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④⑤⑥ | D.①②④ |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我国__地区的__现象,其发生的时间是____中旬,长达一个月之久。
A长江中下游 梅雨 6月
B黄河中下游 锋面雨 7月
C东北地区 锋面雨 8月
D东南沿海 台风雨 5月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7~19题。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湿—干冷—温湿交替变化 |
B.干冷—暖湿—干冷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是 ( )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
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
C.黄赤交角的变化 |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D.海平面下降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该图为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海平面下降 |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火山喷发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过度砍伐森林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
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
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
A.五月 | B.六月 | C.七月 | D.八月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