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气候要素变化(左图)和气候变化对该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右图),读图回答6~7题。
此流域可能位于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
A.冀 | B.鄂 | C.甘 | D.吉 |
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缩小 |
B.春小麦种植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地区迁移 |
C.农作物品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D.玉米种植范围扩大,海拔高度上限升高 |
读“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图,回答19~20题。
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 | B.1920——1940 |
C.1958——1978 | D.1978——1998 |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
2008年春节前夕,一场几十年一遇的大雪灾影响了全国百姓的生活,暴雪、冻雨使得交通堵塞、飞机停飞、通信设备受损,尤其像湖南、湖北这一带都已经启动了最高级别的警示。据此回答23-24题。
下列关于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
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
③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
④三峡水库的修建
⑤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偏低
⑥我国南方地区气温的距平值为正值(注:距平值为实际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
A.①②④⑤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⑤⑥ | D.③④⑤⑥ |
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以下四幅对流层竖直方向上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的是
读我国部分地区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0—12题。
如果造成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势高低,则甲地与乙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A.666米 | B.1000米 |
C.1334米 | D.1668米 |
丙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较低 | B.距冬季风源地远 |
C.受高原.山地的阻挡 | D.受海洋暖湿气团控制 |
与甲地相比,丙地发展种植业最具优势的条件是
A.光照充足 | B.地形平坦 | C.土层深厚 | D.水源丰富 |
表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10~12题。
地点 |
纬度 |
气温(℃) |
降水量(mm)[] |
|||
一月 |
七月 |
一月 |
七月 |
全年 |
||
① |
23°08′ |
13.3 |
28.4 |
40.0 |
210.0 |
1614.1 |
② |
39°48′ |
-4.7 |
26.0 |
2.6 |
196.0 |
682.9 |
③ |
48°58′ |
3.5 |
18.4 |
54.3 |
53.6 |
647.4 |
④ |
54°17′ |
1.8 |
13.4 |
225.0 |
117.0 |
2399.0 |
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西南部 |
B.②——欧洲西部 |
C.③——大兴安岭西侧 |
D.④——北美大陆西岸 |
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
D.受寒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
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
B.两地自然带同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C.两地均位于亚欧大陆东岸 |
D.两地均适宜多汁牧草生长 |
读我国某大城市郊区多年平均(1964~2010年)与2010年的气候资料数据,回答5-6题。
序号 |
项 目 |
多年平均数据 |
2010年数据 |
① |
年平均气温 |
11.6℃ |
12.5℃ |
② |
日平均气温≥0℃的终止日 |
11月23日 |
12月17日 |
③ |
年降水量 |
633.4mm |
557.5mm |
④ |
春季降水量 |
69.1mm |
82.2mm |
⑤ |
夏季降水量 |
463.8mm |
353.7mm |
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该地区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其护田林树种可能是( )
A.红松 | B.凤尾竹 | C.沙拐枣 | D.杨树 |
该地区2010年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
A.夏季风势力更强 |
B.城市为居民供暖时间可能缩短 |
C.初霜日来得早,危害越冬作物 |
D.水热更充足,农业收成好 |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是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焰的微火)据此回答10~11题。
造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现象的是( )
A.暖锋过境 | B.冷锋过境 | C.气旋过境 | D.台风过境 |
从材料中可知,此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季节是( )
A.隆冬季节 | B.盛夏季节 | C.初春季节 | D.仲秋时节 |
台风登陆后,风力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是因为( )
①水汽补给越来越少
②地面摩擦力越来越大
③由低压逐渐演变力高压
④中心盛行的上升气流减弱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
C.气候变暖会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
导致全球增暖的速度加快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人为原因包括
①大量使用矿物燃料 ②开发利用冰川 ③滥伐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④空调的广泛使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均温与年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7-9题。
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最大值发生在 ( )
A.1954年—1960年 | B.1960年—1966年 | C.1990年—1996年 | D.1996年—2002年 |
2000年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低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 )
A.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偏强 |
B.气温高,蒸发量大 |
C.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偏弱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图中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可能影响 ( )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图是世界部分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
导致图中A、C两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经度差异 B 洋流 C 大气环流 D 下垫面
图中各地中获得年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其太阳辐射最强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高、云层薄
B 纬度很低,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C 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
D 海洋热容量大,吸热多
关于图中B、D两地所在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国城市化的水平均比较低,城市化进程起步晚
B 两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均为过渡型,自然增长率较高
C 两国的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均较为发达
D 两国均有较长的海岸线,深受海洋影响,气候海洋性强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中说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哪些地理要素的地域分异 ( )
A.河流 | B.土壤 | C.地貌 | D.气候 |
巴山夜雨形成的原因
A.夜间山顶温暖,气流下沉降雨 | B.夜间山顶温暖,气流上升降雨 |
C.夜间山谷温暖,气流下沉降雨 | D.夜间山谷温暖,气流上升降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