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读“某区域图”,完成小题。
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 )
A.主要与地形阻挡有关
B.主要与洋流的性质有关
C.主要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D.主要与信风影响的程度有关
B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性 | B.经度地带性 |
C.垂直地带性 | D.非地带性 |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回答说题。
引起该地区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气候 | B.植被 | C.水分 | D.地壳运动 |
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非地带性 | B.整体性 | C.稳定性 | D.地带性 |
房屋建筑功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北京民居──四合院──挡风保暖 |
B.江南水乡──屋脊高──容易排水 |
C.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避风防潮 |
D.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降水稀少 |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图为北半球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
关于该水库储水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 B.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
C.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 D.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
该水库库区所处的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D.温带针叶林带 |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题。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依次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
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原理 B.差异性原理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
下图是某山地1月、7月气温和年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显示当地( )
A.降水量与海拔成正相关 | B.降水量与海拔成负相关 |
C.年均温与海拔成正相关 | D.年均温与海拔成负相关 |
图中1000米处的气候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 B.冬暖夏热,年降水量较多 |
C.全年高温少雨 | D.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少 |
下图为2012年1月12日至2月9日我国某地气象站每天早晨8时积雪深度、无雪地温和雪盖地温(有积雪覆盖的地表温度,积雪会隔绝地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变化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表示积雪深度、无雪地温、雪盖地温变化的三条曲线依次是
A.甲、乙、丙 | B.丙、乙、甲 |
C.甲、丙、乙 | D.乙、甲、丙 |
下列时间段内,积雪量变化最大的是
A.1月16日~17日 | B.1月20日~21日 |
C.1月27日~28日 | D.1月28日~29日 |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 B.三叶虫→鱼类→恐龙 |
C.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关于图示信息的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
B.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均温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
C.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
D.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年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关系 |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年降水量和岩石风化深度大致相近的是
A.①和② | B.①和③ | C.②和③ | D.②和④ |
下图为“我国某山脉东、中、西段降水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小题。
该山脉可能是 ( )
A.秦岭 | B.天山山脉 |
C.南岭 | D.祁连山脉 |
该山脉中段森林带分布的髙度可能是 ( )
A.1000米以下 | B.1000米至1500米 |
C.3500米以上 | D.2000米至2500米 |
导致该山脉最大降水髙度东西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
A.从东向西水汽增加 |
B.从西向东温度降低 |
C.从东向西海拔降低 |
D.从西向东风力增大 |
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石林地貌常见于( )
A.云南省 | B.陕西省 |
C.辽宁省 | D.江苏省 |
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_乙-丙 | B.乙_丙-甲 |
C.丙-甲_乙 | D.丙_乙_甲 |
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 | 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
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 | 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