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

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猎马带禽归。 (《野望》王绩)
②坐观垂钓者,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③晴川历历汉阳树,                     。 (《黄鹤楼》崔颢)
                     ,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词》刘禹锡)
⑤松间沙路净无泥,                     。   (《浣溪沙》苏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口语交际。
2013年,岳阳楼景区推出的“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新春活动受到游客热捧,大年初一至初十有近万人“背”得岳阳楼免费门票。5月1日至7日,孔子故里曲阜也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
针对这两个景区的新举措,某班级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甲:我们不赞成这种做法。景区完全是拿传统文化作秀,纯属借背诵之名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以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
乙:我们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 惟吾德  (            )  (2)无案牍之形      (           )
(3濯清涟而不(            )    (4)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甲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应用
(1)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两年, 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好书。在你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_______ 印象最深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并说出一个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
小说:________人物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诗人用传神之笔写出塞外雄浑壮观的千古名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秋词》)一诗中诗人借“鹤”言志,表现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周敦颐《爱莲说》)
(5)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绩 《野望》)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为世界保留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1)请你用一句话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则标题。(要求:不超过24个字)
国际在线报道   今天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国家之
名,举行公祭仪式,向77年前那场屠城中消逝的30万无辜生命致以最高祭奠。
上午十点零一分,南京城上空响起了尖利的防空警报声。此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所有参加者都低头为死难者默哀,而行驶在南京大街小巷的机动车已纷纷停下,鸣笛志哀。之后,在安魂曲的乐曲声中,16名礼兵抬着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

 
 
 
 
 
 
 
 
 
 
 
 
 
 
 
 
 
 
 
 
 
 
 
 

(2)从“家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以下是网友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四副楹联,请你依据四个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①金陵响警钟,声声振耳,          ,莫再坑前空拭泪;
历史遗棱镜,面面揪心,对百年屈辱,宜从蹄底永铭殇。
②悼冤魂,恨日寇猖狂,我族积弱;
铭国耻,          ,吾辈图强。
          ,积怨难消,万众同悲国耻事;
枕戈而待旦,除倭务尽,千秋不怠警钟声。
④五千年铁血所凝,          ,有谁敢忘?
三十万亡灵且待,看长风更起,催我出征。
A.欣中华复兴
B.抚泪以追昔
C.问国耻未消
D.祭卅万亡灵
(3)祭文,祭祀或祭奠时表达哀悼或祷祝的文章。阅读下面四则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祭文在不同方面的四个作用。
材料一:“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
接……”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可谓“祭文中千年绝调”。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名为叔侄,情同手足。在这篇祭文中,韩愈用对话的方式,抒写对亡侄的哀悼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材料二:“桥山虽高,不及吾祖隆德;沮水攸长,难尽我辈深情。陋文以祭,素肴
以奉,虔诚以表,舞乐以祊。尚飨!”(《公元2014年清明公祭黄帝祭文》)黄帝被
尊奉为“华夏始祖”。作为黄帝陵所在地的陕西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祖大典并撰写祭文,以追怀祖先艰苦创业之精神。
材料三:重庆一中知名校友、文化学者王康先生在《戊子清明祭文》中写道:“三
百四十万热血男儿血沃沙场,二百一十四名英年将领从容殉国。其碧血常新,……常昭中华而永垂不朽。”他用祭文还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
材料四:“时逢盛世,国耻长铭,强军强国,实为和平。……今开公祭,举国之名;
举杯三酹,以慰亡灵。”写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这篇祭文,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凝聚的民族精神。尊重历史,敬畏生命,国家的意志与信念,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中第四句两个“向”字如何理解?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请举例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综合性学习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三】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能读透全书。
(1)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是: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阅读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传统报刊阅读率
58.4 %
50.1 %
46.9 %
45.6 %
41.3 %
数字媒介阅读率
9.1 %
24.5 %
24.7 %
32.8 %
38.6 %

 
该表格是2012年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公民阅读调查结果。(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2)根据上表,你得出的结论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天墙坏(            )   (2)马无故而入胡(            )
(3)人皆之(            )   (4)此独以之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暮而果大亡其财。
(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诗词默写。
(1)明月别枝惊鹊,              
(2)                   ,思而不学则殆。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四面湖山归眼底,                       。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6)苏轼在《浣溪沙》中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西江月》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作文:请你以“别样的假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迢迢牵牛星》,完成下面问题。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多处运用了叠词,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句为例做简要分析。
《天上的街市》中写到“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本诗中也写到“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首诗中均强调天河的“浅”,其用意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日 〔宋〕晃冲之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的同时,却 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材料二:调查表明,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大致包含三方面内容,分别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