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

阅读《仰望母亲》,完成题。
①太阳很好。明晃晃地让春的气息四处弥散,宛若迷人的轻音乐。阳光下,我坐在小凳上洗衣服,母亲在一边给花木喂豆汁。
②母亲忽然说:“我听见收音机里说了,现在,海葬好像每年只有一次……”我愣愣地看着母亲。母亲笑着,又说:“如果可以,你以后就给我报名海葬。要不,树葬也行。不过,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树葬……”我不知该怎么接母亲的话茬。母亲又道:“真的,到时候,怎么省事就怎么做吧。”
③母亲82岁高龄了,跟她唯一的女儿交代身后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母亲已不止一次如此平静地与我谈起这个话题了。我放下满是泡沫的衣服,望着母亲的眼睛说:“妈……我答应你……我明白你的心思,你放心就是。不过你也要答应我,这话,请你从此不要再说!千万,千万!你看外面的太阳,你一定要晴朗地活着!一定要健康地活着!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母亲笑道:“好,好,我不说了,不说了。”我无法再看笑吟吟的母亲,急忙低头洗衣。我不想让母亲看见我的眼睛湿了。心思,早已不在洗衣了。
④罗曼·加里写下《我的母亲独一无二》时,他母亲早已离开了人间。他的记忆始于13岁时的清贫生活,青年时期身陷二战,是母亲的书信,使他穿过了二战的硝烟。但是直到与母亲阴阳相隔,他才知道支撑起他生命的天空的250封书信是母亲事先就写好的,才领悟到母亲的独一无二。
⑤而我,似乎打懂事起就明白,我所知晓的与我有关的每件事,无论寻常或不寻常,无论我喜欢或不喜欢,无一不是母亲独一无二的安排。我庆幸,我能够在母亲健在的时候就明白这一点。
⑥母亲一生坎坷,命运多舛。现在,80多年的风风雨雨都已归于宁静,归于平淡。养花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年她还要到各处走走。她说,超山的唐梅、宋梅是她最喜欢的。我想,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她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母亲教了将近40年的书,做了无数为人知或不为人不知的善事;母亲的背驼了,头发白了,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时常教我要坐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任凭潮起潮涌。
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母亲之智,智于水,母亲之仁,仁于山,所以我一直不敢轻易写母亲。这样的母亲,我如何写得了。
⑧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每次读到这里,心头最柔软的地方便蓦然一动。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有无数的爱意氤氲让我去联想,去感触。
我停下手里的活,抬起头,含着泪,静静地望着她——我不得不仰望我的母亲。她还在为花木浇灌看,伛偻的身影在阳光里几近透明,已经不足1米50的个子显得羸弱而又坚强。
⑩寻常的母亲,总会在一个又一个瞬间,让我猝不及防地流泪,让我不得不提笔写下一些文字,在我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一些不寻常的刻痕。

“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却有着无数个相通的母亲”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2分)

仔细阅读第②、③段,请写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4分)

文章⑨段开头第一句是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后半部分写对母爱的感触,材料丰富,耐人寻味。请挑选其中的一则材料,分析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4分)

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以“仰望母亲”为标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背影》,完成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___(a.走 b.跑 c.跳 d.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a.抓 b.揪 c.攀 d.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词填空(只填序号):                 

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上文已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文中提到几次“背影”?其中重点写了哪一次,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背影》这篇文章,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材料二: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余以为妙绝(         )

《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读文赏荷。(7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3)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赏荷、咏莲的诗篇,除上述选文外,请你举一例(含上下句)与“莲”有关的古诗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霹雳踌躇烦燥微不足道 B.鞠躬孤孀惶恐穷愁潦倒
C.取缔荒僻技俩长途跋涉 D.呆滞寒噤制栽连声喏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幽咽(yàn)戍守(shù)阻遏( è )憎恶(zèng)
B.琐屑(xiè)愧怍(zuò)哀悼(diào)疮疤(chuāng)
C.诘问(jié)吊唁(yàn)震悚(sǒng)呵斥(hē)
D.奔丧(sāng)蹒跚(mán)尴尬(gān’gà)荒谬(miào)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小酒桶》,回答19—23题。
小酒桶
莫泊桑
埃佩维尔镇上开客店的希科老板,终于与72岁的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签订了一份特殊的合约:他每个月给老婆婆250法郎,老婆婆百岁之后,她那价值6万法郎的农庄归希科所有。
三年过去了。这位老太太非常健壮。她好像一天也没见老,希科可就悲观失望极了。他觉着这笔钱好像已经付了半个世纪了,他觉得自己受了骗,上了当,破产了。过了一阵子他就要去看望一下那个老婆婆,就好比人们七月间到地里看麦子,是否已经熟得可以开镰收割。
他束手无策,一看见她,就恨不得把她掐死。他于是琢磨起办法来了。
终于有一天,他又来看她,兴高采烈地搓着手。闲聊了几分钟以后,他说:
“我说,老婆婆,您到埃佩维尔来的时候,为什么不上我那儿去吃饭呢?外边有人说闲话,说咱们的交情破裂了,我听着心里很难受。您知道,亲爱的老婆婆,上我那儿吃饭,一个钱也不用花。吃顿把饭,我是不计较的。您只要一想着来,就别客气,尽管来好啦,这反倒叫我高兴。”
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用不着第二次邀请;第三天,她坐着她的马车,她就来到了客店,理所当然似的要求那份店主人已经许下的午饭。
客店老板心花怒放,像招待贵妇人似的招待了她,又是子鸡,又是灌肠,还有鳗鱼、羊腿和肥肉片儿白菜。可是她几乎什么也没有吃,因为她从小过的是俭朴生活,一向只吃点汤和一块抹黄油的面包,就行了。
希科大失所望,只好一个劲儿地劝她吃。而且她什么也不喝,就连咖啡也不肯喝。
他问道:
“您总可以喝一小杯吧?”
“这倒行,可以的。我不拒绝。”
他于是使足了劲向客店的那一头喊道:
“罗萨丽,快拿白兰地来,要上等的,最纯的!”
女侍出现了,拿着一个贴着一张葡萄叶形商标的长瓶子。
他斟了两小杯。
“尝尝这个吧,老婆婆,这可是好东西。”
那位老太太慢慢地喝起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为的是好多享受一会儿。等把那杯喝完,她把剩下的点点滴滴也倒在嘴里,然后表示:“一点不错,真是好酒。”
她的话还没说完,希科已经给他斟上了第二杯。她想拒绝,已经来不及了,她跟喝第一杯一样品了好久。
他于是要请她喝第三巡,她拒绝了。他一再的劝说: 
“你看,这简直是牛奶嘛;我喝十杯,十二杯,都不费劲,跟糖似的下去了,既不胀肚,也不上头,简直可以说在舌尖儿上就化成气了。没有比这对健康更有益处的了。”
她原来就很想喝,所以也就没有坚持拒绝,不过她只喝了半杯。
这时候,希科忽然一下子变得非常慷慨,大声说:
“好吧,您既然喜欢这个酒,我就送您一小桶吧,不为别的,就为让您看看,咱们始终是一对好朋友。”
那位老太太也没有表示不要,就走了,她已经多少有了一点醉意。
第二天,客店老板进入玛格卢瓦尔老婆婆的院子,然后从车子里拉出一个箍着铁圈的小木桶。他要她立刻尝尝,为的是证明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好白兰地;等他们每人喝了三杯,他就一面起身一面表示:“您也知道,喝完了,咱们那儿还有,别客气。我不是斤斤计较的人。完得越快,我越高兴。”他又爬上了他的轻便马车。
四天以后他又来了。他走到跟前,问了好,几乎挨着她的鼻子跟她说闲话,为的是闻闻她哈气的味道,他闻出了酒香,于是他眉开眼笑了。
隔不了多久,当地就传说开了,说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常常独自一个喝得烂醉如泥。有时候躺在她的厨房里,有时候躺在她的院子里,有时候躺在附近的路上,一动不动地跟死尸一样,别人只好把她抬回去。
希科不再上她家去了,有人跟他谈到这个乡下女人,他总要愁容满面地嘟囔着说:“她这把年纪,竟沾上这种嗜好,这不是太不幸了吗?您瞧,一个人上了年纪,就无法可想了。早晚她得上个大当才算完。”
果然,她上了个大当。第二年冬天,快到圣诞节了,她喝得烂醉,跌在雪地里死了。
希科老板继承了农庄,他对人说:“这个乡下佬,她要是不贪杯,总还有十年好活吧。”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有删改)
玛格卢瓦尔老婆婆为什么会落入希科老板的圈套?请分点概括。
希科老板为什么隔三差五就去看望玛格卢瓦尔老婆婆?当知道她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后为什么就不再上她家了?
结合上下文,分析希科老板表现出不同神态的原因,然后补填表格内容。

时间
希科老板的神态
原因
签约后的第三年
1悲观失望极了
1老婆婆依然健壮,不仅占有农庄遥遥无期,而且自己还要他付钱
有一天
2“兴高采烈”
2
发出邀请后的第三天
3“心花怒放
4“大失所望“
3老婆婆快要进入预设圈套
4实施计谋受阻
送酒后的第四天
5“眉开眼笑“
5
隔了不久
6“愁容满面”
6

纵观全文,你看出希科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下面属于莫泊桑作品的一项是(   )

A.《最后一课》 B.《羊脂球》 C.《格列佛游记》 D.《悲惨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中,中国的房价却不断上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探究中国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3分)
  材料一:在实业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的情况下,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国有企业,那些原本从事钢铁、电子、粮食、能源等行业的国有企业,也纷纷进军房地产行业,并频频制造“地王”。在2009年住宅类地块总投资中,国有企业占到了71%,远远超过民营企业的29%。
  材料二: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称,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1.5万亿元。土地出让金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材料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进入房地产业的信贷资金超过8 000亿元。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包括二套房贷优惠在内的一系列救市政策,降低了购房成本、交易成本,扩大了购房群体,使市场需求增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   )句是复句。

A.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传来阵阵厮杀声。
B.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
C.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大地。
D.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的教育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题目:黑板上的记忆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1~6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一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个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50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他们。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⑪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⑫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迪我啊!

⑬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⑭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1.

第①段"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

2.

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成反问句。

3.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空格处填上恰当内容。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改摘山果卖得不少钱




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5.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 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 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 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势,也许离成功更近。
6.

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再现第⑤段中儿时生活的情景。(8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     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   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第①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

A.只要因为 B.即使何况
C.既然何况 D.倘若因为

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                                
(2)                              
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    (1)       
作者:×××
出处:        (2)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          
        (5)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题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默写
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
                ,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凤箫声动,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青山绿水,          。(《天净沙·秋》)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百废俱兴。(《岳阳楼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