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题。
新叶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者。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一旦冰消雪化,它便急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怯怯地朝四处窥探一眼,然后,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大了,伴着春的脚步。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它辛勤地工作着,日夜不停地吸收二氧化碳,输出新鲜氧气。它用自己的身体装点河山,美化环境,为大道挡阳拦沙,为路人庇荫遮雨。它扶持着香甜的果实、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淡妆自恃,深根自养,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去。而且,大多是叶面朝下,把最后一吻献给母亲。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我赞美绿叶,尽管我也十分喜欢花朵。
⑧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起: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
⑨朋友,愿你生命之树,永远长满绿油油的新叶,四季长青。
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四种。
第一段中描写作者内心感觉的是哪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五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找一处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3分)
例:第一段“光秃秃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机。
绿叶对人生有什么启示意义?
作文。
题目:想起这件事,我真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如“后悔”、“懊恼”、“高兴”或其他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补全题目。
2、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或抒情。
3、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石缝间绽放的生命
①夏天时,在大墙根下,从一块巨石下面便钻出一根嫩苗来。我发现它时,它刚刚横着伸展出来,分辨不出是一株什么植物。过了几日再去看,它已然粗壮了不少,并一个转折向上,叶片也抽出了不少,茎上一层细细的茸毛。我终于认出了它,它存在于我的少年记忆中,没想到在此时此地再度重逢。
②面对这样一株小小的秧苗,想起田野里无边的葱郁,很奇怪地,并没有心生孤独的感伤。似乎人们都在赞颂着陡崖之上的青松,同样从岩间生长而出,却似乎一个是顽强,一个是挣扎。想来,对于那棵小小的植株,那块石头亦如山般沉重,那些斜风细雨之于它,更不下于风刀霜剑。而它却很难惹人注目,甚至会遭攀折。或许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背负的压力也如巨石,却依然笑着生活,是顽强还是挣扎?
③记起儿时,将一只小甲虫压在石块下,就在南园墙根下的遮风避雨处。我很是残忍地将它的半个身子压住,使之挣脱不出,又不能将它压伤压死。待玩够后,就任它在石下,离开后就忘了此事。过了许多天,忽然想起,便去墙下看。小甲虫依然活着,在那里挣扎着,真不知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吃什么维持生命。我将小石块移开,骤然获得自由的它似乎很是惊愕,在原地爬了几圈,最后围着石块爬了一会儿,才钻入墙角的缝隙里去。此时回想起来,真不知它当时看到那石块会想些什么,如果它有思想的话。可是当有朝一日,我们身上的压力忽然消失,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感,会不会对那些曾经的压力生起一种特别的情绪?
④又过了一些日子,再路过大墙下,那株植物已经相当高大,任是谁都能认出它是一株向日葵了。它已将近一人高,顶上开出了一个小小的花盘。身躯除了底部有个极曲折的弯度,再向上都是笔直的。它隐藏在绿树之后墙影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一朵花儿绽放。那一朵金黄的花就像一只巨眼,直接看到了我心中种种尘封的美好。真不知当初是谁无意间丢落在这里一粒葵花籽,便诞生了这样一个让我感动的生命。我知道,并不是所有岩石下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都能冲破那厚重的阻隔欣然生长,可是,只要它生长出来了,就值得我去为它动容。
⑤一如人们所说的,生即幸运,活即机遇。只要能生而活,只要不是单纯地为生而活,那么这个世界,便永远值得我们去热爱。就像那个一路磕磕绊绊走来的朋友,她受伤,她沉默,她拼搏,她微笑,她说她不是挣扎不是麻木不是忍耐,而是生活,自然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压力是什么,不是一种负荷,而是一种生活;学会了生活,再窄的缝隙也可以是天空,任生命恣意生长。
⑥只是说起来如此容易,若是万事临身,又是那样难以洒脱。或许真的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可是有时又的确很需要这样的自我安慰。秋天的时候,当我再次见到那株向日葵,已经粗如手臂,那花盘已经大如盆口,结满了整齐的葵花籽。这一刻,我很是舒了口气,心上仿佛放下了一份负荷。是啊,何必纠结于过程中的心绪如何,何必纠结于是顽强还是挣扎,只要有了自己的收获,一切就都有意义。
⑦快离开的时候,我又看了一眼向日葵下面的那块巨石,却立刻停下了脚步。向日葵就从石头下面横钻而出,由当初极细弱到现在的粗壮,历经了整整一个季节的时间。而让我震惊的,却是那一块巨石,向日葵生出的那一端,竟然已经离地而起,足有一拳的距离!很难想象,最初的那一茎纤柔,最终竟能将巨石抬起。
⑧于是心里完全释然,已经不需要再去谈什么理论了。不管是怎样的生长、怎样的生活,重压之下,扭曲的是身躯,而不是方向。所以,在石缝间,在重压下,绽放的,更是一种执着,一种热爱。
夏秋两季,作者先后四次见到这棵向日葵,它的状况分别是怎样的?
当看到向日葵从巨石下生长出来和结满果实时,作者分别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述。
文章第③段插叙作者对小甲虫的回忆和第⑤段插叙了一个朋友的经历,请分析这两处插叙的作用。
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想来,对于那棵小小的植株,那块石头亦如山般沉重,那些斜风细雨之于它,更不下于风刀霜剑。
(2)那一朵金黄的花就像一只巨眼,直接看到了我心中种种尘封的美好。
作者认为,应把压力当作一种生活。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①,入朝堂,有朝士②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③怒,令诘④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
注释:①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②朝士:中央官员。③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④诘:责问。⑤穷问:彻底追究。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一处)。
同列犹不能平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是小子亦参政耶 是: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③同列犹不能平 犹:
④蒙正遽止之 遽:
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组的一项是
A.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B.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C.至之市 D.不问之何损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②时人皆服其量。
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万能”的金钱就是财富;有人认为美丽的精神家园是财富;也有人认为某种痛苦的经历是财富。其实亲情、友情、挫折、青春……也是一种财富。请以“我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父亲那只寂寞的手
①家人住院,同病房有个乡下来的年轻人,右手的手指除了大拇指外全部截掉了,为了还原手上的皮肤,医生将他的右手缝到肚皮上,据说要养护一段时间。
② 陪这个年轻人来住院的是他的爱人和父亲。每天晚上,年轻人和妻子挤在窄小的病床上休息,而他那黑瘦苍老的父亲,就用几块泡沫板席地睡在大厅的走廊上。白日里无事,小夫妻两个经常叽叽咕咕地凑在一起说私房话,做父亲的,远远坐在安静的走廊长椅上,一只手在眼眉上滑来滑去,衰老的眼睛湿漉漉地看着某个地方发呆。即便吃饭的时候,他也是沉默的,唯一话多的是每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总要追着医生问东问西,听到解答后,又一个人怔怔地去长椅上发呆了。
③一天夜里,病房的空调调得太低,年轻的儿媳感冒了,昏昏沉沉躺在病床上睡着了。年轻人坐在床边的椅子上输液,那个黑瘦的父亲跑到门诊大厅买来几片药,然后坐在儿子身边,眼巴巴看着输液瓶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来。
④半小时后,液输完了,护士拔下针头后,用一根棉签摁在年轻人的手上,转而嘱咐老人:帮着摁一下,另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按摩一下他的胳膊。
⑤就在那个瞬间,我注意到做父亲的手轻轻抖了一下,他小心翼翼地摁住棉签,眼光忽然变得有点羞涩。年轻人似乎也不习惯父亲的手在自己胳膊上按摩,他局促地扭一扭身子,转眼看着睡梦中妻子的脸。往日里,都是爱人帮他按摩和摁棉签,他咕哝着要父亲停下来,可是老人并不答话,而是继续轻轻按摩着他的手臂。
⑥病房里长时间地沉默着,老人放在儿子胳膊上的手渐渐不颤抖了,他熟稔地从上到下运动着,眼神里竟然有欢欣的火花蹦出来。而那个年轻人,也不再看妻子,他微微闭上眼睛,短短的睫毛颤巍巍地在灯光下抖动着,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场景深深感动了。
⑦每个孩子都是在父亲手里长大的,哪怕再笨拙的父亲,也几乎都为孩子换过尿布。稍微长大一点,父亲们喜欢用有力的大手将孩子高高地举过头顶,银铃一样的笑声中, 他粗糙的手指滑过孩子娇嫩的皮肤,满心都是愉悦和感动。无论多暴躁的父亲,当孩子亲昵的脸蛋和小手扑过来时,他们的心都会瞬间融化成温柔的水波。
⑧孩子日渐长高,世界愈发开阔,父亲终于不再是生命中唯一的英雄。这时,孩子的手开始离开父亲,落在朋友的肩上、恋人的臂上,做父亲的,欣慰地笑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在父亲灿烂的笑容中看到些许失落的阴影。孩子大了,血缘浓情依然在,可父亲的手却从此寂寞下来。再也没有那个娇气的丫头拉着他的手到街角去买一串糖葫芦。顽皮的孩子成为清醒理智的成年人,成熟的代价是,他变得羞于直接细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⑨中国有句古语,家有白发爹娘是大福。只是,天下儿女可曾知道,在父母心中,六七十岁还依然可以有和自己撒娇的孩子,那又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⑩离开医院之后的第一件事,我回了父母的家。在父母惊喜的笑脸中,我好像小时候那样猛然把自己的手钻到父亲的手里:“帮我捂一捂,好冷呐。”那个瞬间,我感到父亲明显抖了一下,他整个人似乎一愣,而后,我看到一滴泪落在了我的手背上。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抖动”的作用。
答: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答: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第⑩段多余,可删去,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将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答: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请以“一丝 在心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题目横线处可以填写:“感动”“惬意”“思念”“豪迈”“忧伤”“愧疚”……然后作文;
②写记叙文,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④不少于600字。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衣服上的补丁
文/一冰
①他做生意发了财,成了个大款。
②一天,他遭遇了一场车祸,好在事故不大,他只是划破了表皮。在等待车辆维修的时候,他忽然想到这附近是他父母的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了,在这个地方出了并不大的车祸,是不是父母在想着他,想让他回家一趟,他决定还是回去。为表孝心,他特意在父母家住了一夜。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他有些微微的感动,但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③工作太忙,他回去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穿着那件缝了补丁的衣服在各种场所穿梭,还谈成了一笔久拖未决的大业务。一直忙到了晚上,他想起了身上穿的是件破衣服,就脱了下来,扔到了垃圾桶里。
④第二天早上,他照例驾车到公司上班。不一会,进来两个警察,警察说明来意。原来,昨晚本市发生了一起绑架案,绑匪绑架了跟他相邻的一家公司的老总。老总家里报了案,如今绑匪已被擒获。在审讯绑匪时,绑匪竟然意外地说,他们原来是想绑架他的,所以警察今天来提醒他注意安全。
⑤他吃了一惊,问警察:“那他们为什么没有绑架我呢?”他知道,如果他遭遇绑架,他百分之百不会报警,而会尽一切可能满足绑匪的要求。他以前曾经考虑过这种事的应对方案,他惟一想的是必须不惜代价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⑥ “因为你西装上面的补丁。”警察说。绑匪交待说,他们原计划是要绑架他的,可他们看到了他西装上面的补丁,便推想,他也许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有钱,因为有钱人怎么会穿打补丁的西装。还有一个绑匪说,他衣服上的补丁就像他母亲给他自己衣服上缝的补丁,因为他们有这样相同的母亲,所以他不支持绑架他,而中途换了目标。
⑦他一时感慨万千,没想到一个意外的补丁竟然救了他。警察临走的时候问他,他衣服上的补丁是谁缝的,他说是他的母亲。警察说:“你应该感谢你的母亲。”
⑧上午,他昨天谈成的那笔业务正式签字,客户问他:“你昨天穿的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今天怎么没穿?”
⑨他不好意思地说:“换下洗了。”
⑩那位大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可能不知道吧,我们能跟你签约,都是因为你身上的补丁。从小小的补丁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你是个艰苦朴素的人,而一个艰苦朴素的人,无疑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11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捧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文章围绕打了补丁的西装讲了两个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体会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看着母亲通红的眼睛,他有些微微的感动,但又有些不以为然——他有的是钱,这衣服他回去就要扔掉了。
(2)他回到家,从垃圾桶里翻出那件打了补丁的西装,捧在手里,他感觉就像捧着个宝贝。抚摸着那密密的针脚,他像个孩子一样,哭了。
文章第②段中说:“第二天走的时候,他接过母亲递过来的西装,发现衣服上破损的地方已经被母亲密密的针脚缝好。”请你揣摩母亲补衣服时的心理活动。
“补丁”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少人忘了常回家看看。2013年7月1日起,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新修改的法律中将子女“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列入法规,对此举措,你有什么看法?
作文(下面有2个作文题,请任选一个作文)
请以“做自己的救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章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情实感。
(2)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3)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十四岁的人生路,诗一般的青春梦。那过往的和未来的许多影像 ,曾让我笑过,哭过,感动过,盼望过,沉思过,也纠结过。那些我曾看到过,听到过,想到过的一切,怎么总是在心中变成挥之不去的情愫?如:我也想当上班干部,争做志愿者;我也想登上泰山顶,重游舞阳河;我也很善良,很孝顺,不是笨孩子;我也曾后悔过,伤感过,失败过;我也同情孔乙己,怀念那个人,坚信那个理;我也……这就是真我,这就是我灵魂深处的一支支心曲。
请以“说句心里话,我也 ”为题,写一篇600~650字的文章。
要求: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3)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5)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2分)
[甲]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明察秋毫(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
(3)项为之强 ( )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翻译句子。(2分)
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文:
[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 、 、 的童趣。(3分,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方面)乙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 、 、的特征,(3分,要求: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2分)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时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出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读全文,说说文题“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中的“放飞”一词是什么意思。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母亲放飞“我”的前两次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示例):“我”在北京任教,母亲希望我生活小事自己解决。
选文二、三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儿时哺育的往事。你能从下列做法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
⑴母亲极重视“我”的饮食,想方设法要“我”吃好三顿饭,反对“我”吃零食。
⑵母亲对衣着和家中摆设毫不讲究,却给“我”订了几十种报刊。
第5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两位母亲在“爱子”方面的共同特点。
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噓嘘的泪如泉涌的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①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⑤?”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①延:让……进入。 ② 傧(bīn)者:引宾客的人。 ③临淄:齐国国都。④袂(mèi):衣袖。 ⑤子: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A.齐人固善盗乎() | B.叶徒相似() |
C.齐人也,坐盗 () | D.然则何为使子() |
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缚者曷为者也 / 为其来也 |
B.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 齐之临淄三百闾 |
C.其实味不同 /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D.生于淮北则为枳 /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⑵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甲乙两段中的楚王两次侮辱晏子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第一次侮辱
,第二次侮辱 。
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甲乙两个文段晏子反驳楚王所用的共同的方法是什么。
初中生活的画卷徐徐打开,阅读、交友、运动、畅想、实验……生活中的人、事、景,总能带给我们一份快乐,一丝感动。
请以“ 带给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按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2)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称。(
(4)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不写错别字,字数600字左右。
阅读李汉荣的《父亲的鞋子》(有删改),完成文后练习。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⑾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⑿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⒀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题文1】文章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题文2】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第④段加点的“看清了”与“又怎能看清”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2)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题文3】说说第⑩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
【题文4】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2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