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对青春的尊重
程刚
①初中那会儿,父亲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但我的学习还是蛮不错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这所实验中学。
②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10亩地,分给各个班,让自己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卖作为班费。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③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的早都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④种菜初期的新鲜劲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⑤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了,全班就他会种,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都习惯了。
⑥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了眼里,严厉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⑦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八百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二百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后来,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⑧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三十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
⑨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回家。车上,我和王老师闲聊,问王老师:" 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钱来看电影?"
⑩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程刚,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⑪"为啥?"我有些疑惑地问。
⑫"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了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⑬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原载《辽宁青年》)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李同学"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叙述来刻画,虽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划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和对"尊重"的理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⑬段加点的"翻涌"一词有哪些含义。
(3)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60岁了,又不是6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一个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冲我喊叫。这时,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像是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继续解释,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3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19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过19年,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19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还有他们共同积攒起来的点点滴滴的勇气与人生。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 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ㄚ,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⑬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有哪些含义?
(2)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 、 、 的情绪。
(3)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4)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5)结合全文,解释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
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支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傳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
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
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衷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傳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
(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
(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
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玉、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干净
刘建超
①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吉普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
②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汽车闪电般钻进雨夜。
③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地袭击了这座城市。制定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媳妇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有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呢。
④ 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驶,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⑤欧阳说,小马,你老家不就是大名村吗?你说说情况,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大名山蜿蜒十多里。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⑥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到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地说,真该泡一泡了。
⑦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哭起来就没完,但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他就立马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却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都是学霸,但他课余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澡堂子。按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脑细胞立刻被激活了,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
⑧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经过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泡池子。
⑨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媳妇发火了,媳妇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呀。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就捐赠给了养老院。
⑩欧阳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就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了?欧阳说,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⑪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地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受不了了,对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行了吧?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 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⑫越野吉普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夜半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⑬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说,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
⑭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呀,等我们回来。
⑮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石掩埋了。
⑯寻找欧阳市长,在淤积的沙土石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哇。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⑰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
(节选自《安文学》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1)文中第⑦至⑪自然段为插叙部分,该部分中作者围绕欧阳市长主要讲述了三件事。
下面己概括出第一件事,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事,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
①欧阳泡澡溯源
②
③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
(3)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驰,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②您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4)文中的欧阳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稠李子花,稠李子果
朱明东
①树叶黄,野果香,秋色映山梁。一串串豆粒般大小的黑果挂在树上。
②大兴安岭秋果并不多,稠李子算是一类。初到大兴安岭,家里的菜园子就栽着几棵稠李子树。它们其貌不扬,到了晚春,枝丫上才渐渐绽出白色的小花,一朵朵,一簇簇,散发出阵阵馨香。母亲问邻居大姐,这是啥花?邻居大姐说,树叫稠李子树,花就叫稠李子花,还结果呢,那果就是稠李子。
③一点一点,一粒一粒,稠李子树悄然出果,没几天,嫩嫩的幼果挂满了枝枝丫丫。可长着长着它就不长了。不长也就罢了,它却变黑了。结的那果还不如山里红大,样子也不比山丁子美。我跑到菜园子里摘了一颗放到嘴里。哎呀,可真涩。
④望着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我心里长出一片不开心的草。我缠着父亲栽几棵樱桃树、沙果树或者杏树。父亲说:"没熟的果子咋能不涩?大兴安岭气温低,不是啥树都能活。"父亲缓缓坐到炕沿上,用火柴点了一支旱烟,深吸了一口后,为我讲起一个故事。刚开发大兴安岭时,正是数九寒天,岭上岭下到处飞雪。别说行走,就是想找条路都难。可铁道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硬是在莽莽群岭中建出一条壮美的铁路。那时候,铁道兵们生活很艰苦,稠李子就成了他们打牙祭的主要秋果。正值稠李子熟时,呼玛河两岸结满了又黑又亮的稠李子,可上游却发起大水来。一时间,洪水滔滔而下,将岸边建桥用的木材都卷进了河里。为了挽救国家财产,几名铁道兵乘船打捞木材。行至河中,船不幸被激流打翻。岸上的副班长付铁虎见状,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呼玛河中,在把一名战友救上岸后,又毅然向河中奋力游去。怎奈水流湍急,一个浪头过后,付铁虎就不见了踪影,最后战友们在下游找到付铁虎的遗体……
⑤父亲眼睛湿润了,我则抽泣起来。父亲告诉我,要在大兴安岭扎下根活下去,光好看不行,还要耐寒有毅力,这样才会茁壮成长。到了秋天,稠李子熟了,它就会变甜。我默默倾听,父亲娓娓叙说。付铁虎牺牲后,铁道兵们在营地附近栽了一排稠李子树。第二年春,这排稠李子树都开满了像雪一样白的花,离它们很远就能闻到馥郁的香。到了秋天,稠李子树叶黄了,每棵树的枝丫上挂满又黑又亮的果。
⑥能在大兴安岭生长的树,都是坚强的树。寒冷的日子,稠李子树忍寒受苦,任风雪肆虐,依然坚定生长。 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风吹,它落花;雨落,它结果。当秋光洒满大兴安岭,稠李子不仅黑得明亮,也甜得醉人,颗颗吹弹可破。
⑦雨后出彩虹,北山公园越发清新。沿着林荫小道,我拾阶而上。静穆中,我发现北山公园除了郁郁葱葱的樟子松、落叶松等树外,还生长着一棵棵稠李子树。稠李子低调而随和,不显山不露水,平凡而朴素。山林中,河岸边,它都不独揽秀丽。它适应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早已将自己的根坚实地扎了下去。
⑧稠李子本属落叶乔木,学名达乌里鼠李果,有药用功效。稠李子清热解毒,止咳祛痰。那年,母亲牙痛。邻家大姐告诉母亲,用温酒泡稠李子喝能止疼,一试,牙果然不疼了。打那以后,母亲每年秋天都要采一些稠李子,晾晒成干放入玻璃罐里以备药用。
⑨那年,我在湖北工作。母亲给我打电话:"想不想吃稠李子?要是想,妈给你邮点儿去。"我脑子里一下子涌出那圆溜溜黑乎乎的豆豆来。我连说:"妈,您可别邮了,怪难看的,还让人笑话。"放下电话后我才反应过来。母亲哪是要给我寄稠李子,分明是提醒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大兴安岭,别忘在大兴安岭的爹和娘。殷殷切切,我终于在父母的召唤中,决定回到这片哺育过自己的土地。湖北朋友问,好好的为何要调回去?我笑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兴安岭的稠李子怎能离开脚下的山和岭啊。
⑩这些年,小城没少栽植稠李子树。稠李子树生命顽强,栽了就活。稠李子熟了,不需入山入岭就可随处相遇。与妻子在甘河公园散步,正走着,妻子用手指道:"瞧,稠李子!"路旁果真有一棵高大的稠李子树。 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
(选自2020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1)作者笔下的"稠李子"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文章题为"稠李子花,稠李子果",为什么要写铁道兵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3)根据要求,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①春风越岭,稠李子树绽放容颜,给大兴安岭回报灿烂的笑。(赏析句子)
②它可比当年菜园子里的稠李子树高大许多,那上面结的果也比原来的黑,比原来的亮……(体会句子的含意)
(4)有人认为文章第⑧自然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父爱昼夜无眠
尤天成
①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音响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 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稳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跟父亲说话? 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②第二天,我睡到下午四点才醒来,难得如此"一气呵成"。突然想起父亲的鼾声,推开他的房门,原来他不在。说不定到哪儿玩小麻将去了。我一直鼓励他出去多交朋友。看来,虽然我的话冲撞了父亲,但他还是理解我的,这就对了。 父亲在农村穷了一辈子,我把他接到城里来和我一起生活,没让他为柴米油盐操过一点心。为买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债。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写文章挣稿费慢慢还吗?我还不到 30 岁,头发就开始"落英缤纷"了,这都是用脑过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吗?作为儿子,我惟一的要求就是让他给我一个安静的白天,养精蓄锐。我觉得这并不过分。
③父亲每天按时回来给我做饭,吃完后让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随口问父亲,最近在干啥呢?父亲一楞,支吾着说,没,没干啥。我突然发现父亲的皮肤比原先白了,人却瘦了许多。我夹些肉放进父亲碗里,让他注意加强营养。父亲说,他是"贴骨膘",身体棒着呢。
④转眼到了年底,我应邀为一个朋友所在的厂子写专访,对方请我吃晚饭。由于该厂离我住处较远,他们用专车来接我。饭毕,他们让我随他们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雾气缭绕的浴池边,一个擦背工正在一具肥硕的躯体上刚柔并济地运作。与雪域高原般的浴客相比,擦背工更像一只瘦弱的虾米。就在他结束了所有程序,转过身来随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领取报酬时,我们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声叫了出来,惊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们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亲的脸被热气蒸得浮肿而失真,他红着脸嗫嚅道,原想跑远点儿,不会让你碰见丢你的脸,哪料到这么巧……
⑤朋友惊讶地问,这真是你的父亲吗?
⑥我说是。我回答是那样响亮,因为我没有一刻比现在更理解父亲,感激父亲,敬重父亲并抱愧于父亲的。我明白了父亲为何在白天睡觉了,他与我一样昼伏夜出。可我竟未留意父亲的房间没有鼾声。
⑦我随父亲来到更衣室。父亲从那个浴客手里接过三块钱,喜滋滋地告诉我,这里是闹市区,浴室整夜开放,生意很好,他已攒了一千多块了。最后,父亲郑重地说:"我想帮你早点把房债还上"。
⑧在一旁递毛巾的老大爷对我说,你就是小尤啊?你爸为让你写好文章睡好觉,白天就在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为儿为女哟……
⑨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亲不放心地追了进来问,孩子,想啥呢?我说,我想,让我为您擦一次背……话未说完,就已鼻酸眼热,湿湿的液体借着水蒸气的掩护蒙上了眼睛。
⑩"好吧。咱爷俩互相擦擦,你小时候经常帮我擦背呢。"
⑪父亲以享受的表情躺了下来。 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说"父亲不肯,说他没病",联系全文看,父亲再三不肯去看病的原因有:一是怕花钱;二是怕影响工作而不能为儿子多出力。
B.文章第②段画横线句子写了"我"希望父亲白天不影响"我"睡觉的理由,吐露了生活的艰辛,表达了"我"对生活的埋怨和不满。
C.文章多处设有伏笔,如"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我突然发现父亲皮肤比原先白了"等,这些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不显得突兀。
D.文章第⑧段中递毛巾老大爷的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更好地突出了父亲的形象。
(2)文中的"我"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简要概括"我"这一人物形象。
(3)赏析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①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
②我的双手朝圣般拂过父亲条条隆起的胸骨,犹如走过一道道爱的山岗。
(4)文章以"父爱昼夜无眠"为题,你是如何理解"昼夜无眠"这四个字的?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节选
沈从文
(1)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邱阜,山势既较和平,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渐渐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2)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3)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了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险的希望。 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水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4)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发满头,却如古罗马人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皆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即或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皆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但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5)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皆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都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
(6)下午二时左右,我坐的那只小船,已经把辰河由桃源到沅陵一段路程主要滩水上完,到了一个平静长潭里。天气转晴,日头初出,两岸小山作浅绿色,山水秀雅明丽如西湖。船离辰州只差十里,过不久,船到了白塔下再上个小滩,转过山姐,就可以见到税关上飘扬的长幡了。
(选自《湘行散记》,有删减)
(1)简析第(2)段加点的"但"的作用。
(2)第(3)段划线部分,作者客观冷静地叙写了一幕惨剧,有人说作者的冷静近于冷漠。作者为什么这样不动声色地叙写?谈谈你的理解。
(3)联系前文内容,赏析第(5)段划线处的环境描写。
(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寒夜雁阵
王吴军
①少年时期,我们家住在中牟县谢庄镇一个名叫西场的小村子里,那是我的乡下老家。
②每当放学后或假期,我总是要跟着父亲去田野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这就是教育。是的,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比如,父亲教我把不肯就范的马套在马车上,父亲教我挤羊奶、锄草、耕耘土地,父亲教我在风很大的日子站在庄稼地里撒肥料等。父亲教我的耩麦子、种玉米、栽红薯、种芝麻这些本事,还有在关键时刻应付母牛的生产,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
③其实,父亲不是只教我怎样去劳动。每年到了春天的时候,父亲还会认真的告诉我回到我们家乡来的鸟叫什么名字。原野里许多花草的名字,花草的药用功效,也是父亲认真教给我的。父亲说的鸟和花草的名字,和我日后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并不完全一样。父亲说的花草的药用功效往往是乡间流传了许多年的验方,很传统,也有点古老。但是,父亲让我学会了观察,懂得了每一个脚步下面都会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父亲使我感受到了世间万物的神奇奥妙。
⑤在十一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寒意凛冽,四周的灯已经全熄了,大家也都已经上床睡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寒冷的夜风在"呼呼"地吹拂着。
⑥突然,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 "
⑦哥哥翻了一下身,问道:"这么晚了,干吗去?"
⑧我也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嘟囔着说:"我已经快睡着了。"
⑨"走,跟我到外面去!"父亲用十分认真的口气对我和哥哥说,"对了,你们俩不用穿衣服了,披着被子就行了。快一点!
⑩见父亲一副不容争辩的样子,我和哥哥只好起身,披着被子跟着父亲出去了。
⑪外面真冷啊!一出门,一股凛冽的寒意扑面而来,院子里是一片白茫茫的寒霜,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看到哥哥的身子也抖动了一下,我知道,这样的寒夜,刚刚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置身在这寒意袭人的院子里,无论是谁都会感到寒冷。
⑫我漫不经心地抬头朝夜空望去,只见一轮朦胧的月亮挂在天上,照得到处都在亮晶晶地闪烁着光芒
⑬"你们仔细听!"父亲小声对我和哥哥说。他的声音虽然不大,我却听出了一份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喜悦。
⑭我尽量让自己忍住,不让嘴里的牙齿因为寒冷而发出打战的声音。按照父亲的吩咐,我侧耳倾听,并且抬起头朝着父亲望的方向凝神望去。
⑮不错,我很清晰地听到了。随后,我也很清楚地看到了,只见一行雁阵正在头顶,它们排成了好看的人字形,因为组成雁阵的大雁太多,它们的身影遮住了天上的月亮,翩翩高飞而过。
⑯"总有几百只大雁呢!"父亲提高了声音对我和哥哥说。
⑰我入迷地看着美丽的雁阵,竟然忘记了寒冷。
⑱雁阵很快就飞过去了。
⑲我依然怔怔地站在那里,沉浸在一份难以言说的美妙情境里,直到哥哥喊了我一声,我才回过神来。
⑳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回屋。上床,继续睡觉。
㉑父亲躺在了床上,对我和哥哥又说了一句:"我想,能够看到这夜晚月下的雁阵,咱们受一点寒冷也是值得的。"
㉒说起来,这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是遗憾。如今,世上有时间有心思做这样父亲的人真的是太少了。说起来也同样很是遗憾,一年一年的时光过去了,好像我再也没有体会过当年那样的乐趣了。
(摘自《视野》2019年第24期)
(1)试分析文章标题"寒夜雁阵"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②段内容与题目无关,父亲当初教我的本事"如今也没有什么用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部分内容?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和我们住在一个屋的父亲跳下了床,他很快穿好了衣服,然后,他急速地冲到了我和哥哥的床前,开口叫我们起床:"你们俩先别睡了,快起床!"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结尾作者两次写到"遗憾"包含了哪些情感?
记叙文阅读。
雪夜的老人
叶骑
①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撒在我的脸上,像针,刺入肌肤。这痛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②寒冷。这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③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再换成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④我拿出手机,突然有着想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突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⑤夜越来越深,气温几乎跌至冰点,整个公园除了自己这个失意人,已经找不到其他行人。
⑥我独自对着这茫茫夜色,雪花漫天飞舞。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长椅上来了一个老人。
⑦老实说,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的到来。兴许,他恰巧从这里路过,或是心里也藏着一点儿心事;而我,一个年轻人在这里坐着,他干脆也坐上片刻,这么冷的天,他不会待得太久。
⑧我沉浸在三年创业的岁月里,分不清哪是雪,哪是泪。老人一直在我对面坐着,偶尔用目光打量一下我,像问候,像关怀,似乎也没有离开的意思。
⑨我渐渐对这个老人有些好奇,不知道他这样跟我面对面坐着,是巧合,还是另有用意。
⑩我前几天看报纸,说这附近的一个社区成立了一个老年服务队,专门给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莫非,他是这个服务队的成员,怕我一时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或者,是我长得像他的孩子,而他也曾在深夜里,看见自己的子女在生活面前声泪俱下、遍体鳞伤,眼前的这一幕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忆?抑或,他是自己一个远方未曾谋面的亲人,我不认得他,而他记得我,这个孤独的夜晚,是他无声的陪伴?
⑪我黑色幽默般地放飞想象,希望求得一丝慰藉。但最终,悲伤如雪花般向我袭来,生活的痛楚,再次将我包围。终于,夜色已深,是离开的时候了。眼前这个老人到底是谁,又何必在意。我站起身,朝自己的出租房走去。
⑫没走几步,我隐隐察觉到,身后的老人也站起了身子。我转过头,恍惚中,看见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长椅旁,弯腰,捡起地上的三个空啤酒罐,微微向我致意,然后,安静地离开了公园。我怔怔地站在原地,突然明白过来,却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拾荒老人,他用雪地一晚的守候,换来了三个易拉罐。
⑬我望着老人远去的方向,蓦地记起他坐在公园长椅上,任由雪花飘落的那份倔强。或许,在他的一生中,还经历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雪花可以落在他的头上,可以刺进他的肌肤,但大雪,从未将他掩埋。
⑭风雪愈紧了。
⑮我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今年生意没做好,但自己所在的城市下了一场大雪,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
(选自《201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文章为什么以"雪夜的老人"为题?请简要分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4)文章最后说"老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好年成"。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
(置身于冰窟……)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探究下列语句在文章构思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③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⑤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2)结合选文,从写法角度谈谈作者景物描写的特色(写出两种即可)。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午饭过后,我戴着口罩走进村子。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沙哑。兴许是听见熟悉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②一天进村好几趟呢!一位当地干部说,这个时候,群众看见我们的身影,听见我们的声音,心里才安生。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正在村中走着,突然发现,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③黄色的胶布鞋,裤管沾着泥土,黑色的棉衣拉链敞开,抬起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见到我们,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④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⑤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⑥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⑦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⑧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⑨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⑩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⑪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⑫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⑬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⑭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⑮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⑯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⑰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⑱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⑲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为国家添把力不是?等春暖花开,疫情过去,我和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我得跟她说说,你在医院忙活的那段日子,大家伙儿和我们一样,在医院外面给你们加油鼓劲呢。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
⑳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
15.阅读全文,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
情节 |
故事内容 |
开端 |
"我"和村干部进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遇见"老菜农"。 |
发展 |
(1) 。 |
高潮 |
(2) 。 |
结局 |
"我"被"老菜农"感动并帮忙装菜。 |
16.分析第⑫段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17.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老菜农)额头 淌下的汗水已经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
(2)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 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1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第十一筐青菜"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垂钓》,完成后面题目。
垂 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23.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概括 |
①初见海参崴 |
② |
③评说垂钓老人 |
情感变化 |
① |
②纳闷震惊 |
③ |
24. 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 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25. 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26.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_______
①牛是农耕文明的标志,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生计离不开牛。牛年说牛,有一种亲近感。
②牛是我的乡愁记忆。展起,祖孙三代牵牛荷犁而行,走在村口老树下的霞光里。赤脚挽裤腿,前后等距离,走路姿势一致,每天时辰一样。放牛娃倒骑牛背看书,有骑牛读汉书、穿林听秋声之趣,任你读到日落西山坳、晚霞红满天,牛儿会一声不吭、一步不乱地把你驮回家。夜归的牛或立或卧,不时嚼几口草,几分神定气静,几分闲情逸致。等到月光从天窗斜照进来,拂上了牛的眼睛,那粗重的鼻息声便伴着山林的涛声和潺潺水声,组成山村的催眠曲。
③牛是农家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棕绳穿鼻系柴扉,早晚有人问饥寒,半夜提灯去看栏,清晨起床添饲料,是牛主人每天的作业。把牛关在薄屋边,养在后院里,听着牛嚼草牛呼噜的声音,心里踏实而满足。庄户人家安居乐业得有头牛,就像今天城里人家得有辆车。
④牛是家乡的风景。春天的图画里少不了雨、离不开牛、缺不得迎春花。一犁春雨半亩洼,蓑衣斗笠半袖花,春风应时而至,春光烂漫无边,翠绿墨绿嫩绿鹅黄绿,梨花李花桃花栀子花,所有的草叶花蕊、溪流石泉都滴着青春的原汁。
⑤牛们完成了犁田的任务,雄赳赳地挺立在田埂,张望着插秧的风景。偶尔扬起黑粗脖子"哞"地一声,一定是声震深谷、气贯长虹。或者干脆卧倒静静地等,看你磨蹭到几点,天生一副好脾气。
⑥村里老人们对"牛脾气"有自己的理解。老牛拉车,慢条斯理有静气、有条不紊迈方步,不管是拉犁还是拖耙,或者拉石磙碾谷子,牛总是顺从地架上木头套,一趟又一趟,一圈又一圈,决不偷懒,从不厌倦,永不懈息,这叫有耐性:垄里去、垄里回,去哪块田、回哪个栏,哪个坡上的草儿青、叶儿嫩,老牛识途门道清,这叫有悟性:牛一辈子脚踏实地、负重前行,泰山压顶不屈腿,蛮荒在前仍奋蹄,这叫有切性:牛老成持重,只埋头做事,不轻易发声。每天是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如此,并无二心,这叫有定性。
⑦牛是人类的朋友。牛与人性灵相通,人与牛同甘共苦,人养牛、牛养人,人是牛的主人,也是牛的学生,跟牛学做事,向牛学做人。遍布广表乡村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们既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⑧浓郁醇厚的乡村文化成风化人,把牛的元素、牛的精神融入了庄稼人的基因和血脉。 我至今还以自己属牛而自豪、自省,这大约是"牛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吧。
(作者:刘汉俊有改动)
(1)请辨析《牛年说牛》《家乡的牛》哪一个做本文的题目更恰当?
(2)第②段加点词"拂"极具表现力,请品析。
(3)请简述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说说第⑧段画线句中,"我"会"自省"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大美田园
王本道
①千百年来,"田园"这两个字,在国人的思想情感与文化积淀中有着特殊的意蕴。虽然自幼在城里长大,但自打脱离童稚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乘车驶离市区,眼前出现坦荡开阔的原野,宁静旷达的村落,袅袅升空的炊烟,我的心总会沉入一场迷离缥缈的梦境。对田园的眷恋,已经深入我的骨髓。
②今年入夏以来,我约了三两好友,利用休息日出离市区,每天踏着晨光,映着朝霞,在辽宁盘锦水乡徜徉。这里一马平川,坦荡如砥,河流交错如织。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周遭世界绿得无拘无束,飞扬洒脱,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 那是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草木的芬芳,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是这些气息的混合;田水清清,粉蝶纷飞,阳光浑朴天真,稻秧恣意茁长。虽然还没有到水稻扬花的季节,但可以想象出一束束稻穗上那朵朵乳白色小花的淡雅,它在农民的心里有种淳朴的香甜。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鲜红、橘红、粉红、淡紫、洁白,星星点点,缠缠绵绵,与天边稀疏的云朵连成了一片。身旁的沟渠里,田水在哗哗地流淌,时而有青蛙呱呱的叫声传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想到以往在电影里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水乡:一位农人头戴斗笠,手牵一头水牛徐徐而行,稻田中倒映着老人和水牛移动的身影,姗姗可爱。据唐人《云仙杂记》记载:"渊明尝闻田水声、倚仗久听,叹曰:'秫稻已秀。翠色染人,时剖胸襟,一洗荆棘,此水过吾师丈人矣。'"耳听水流潺潺,满目翠色莹莹,令他身心顿爽。
③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打着深厚的田园情结。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都无异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一种理想生存方式的诗意表现。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们都有共同的生存态度。即便离开故土,但其心灵深处依然有一种执拗的田园情结。人们如眷恋母亲一样地眷恋田园,不仅仅因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里有自己的亲人,还因那里有着熟悉的青山秀水,有弥漫着庄稼成熟气味的田垄。田园承载着记忆,承载着乡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之根,是血脉和心灵的安住之所。
④临近中午,我们走出水光潋滟、一碧万顷的田畴,进入一片芦荡之中。此时,天空焕发出这个季节惬意的火热和光辉。放眼四顾,稠密的芦苇,连绵在天地之间。 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我们置身其中,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监天。行进之中,芦荡深处不断"扑棱棱"地飞出一只只大鸟,朋友告诉我说,眼前飞起又旋即隐没的是白鹭,而那直翔云天的芦鹰……"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句真的是浮动着颜色呢!
⑤我暗忖,无论是陶渊明、孟浩然等古代的田园诗人,抑或是当今世界的后来人,憧憬田园之美历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对拜物的、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对那种真正人性的、朴素的、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田园不仅可以"养目",更可以"洗心""养心"。
⑥正午过后,我们离开水乡。夏日的碧眼在嫣然的云朵间笑意盈盈,阳光在无垠的天地间迷离闪烁。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选自《天津日报》2020年8月11日,有改动)
(1)下面是对本文思路的梳理,请你根据第②段和第④段,在方框中补上合适的内容。
向往田园,来到水乡→① →产生联想,引发遐思→② →抒发感想,离开水乡
(2)请结合全文,理解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此时,我心中长满了馥郁的鲜花,萋萋的芳草,浓密的庄稼……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词句。
①虽然是绿肥红瘦的盛夏,但是原野上却不乏有高低错落的野花。(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②走在芦荡的小径上,苇叶葱茏,宛如青纱织成的帐幔;清风吹拂,芦秆摇曳,发出的沙沙声伴着潺潺的水声,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乐曲。(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妙处)
(4)散文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朗读设计("•"表重读," V"表停顿,"→"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
(5)文中说,中国人心中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田园可以"洗心""养心"。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文和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