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对象
初中语文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神奇的“隐身衣”(汪继峰)
在各国的神话故事中,都有着许多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仙人们凭借着
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
其实,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这些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某种科技手段,
也能够实现“隐身”。
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
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近几年,科学家们在研究“隐身术”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最近,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亨利·彭德利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研究出一种能够让物体隐形的纳米“超材料”。任何物体只要披上用这种“超材料”制成的“斗篷”,就能够从人们的眼皮底下“消失”
这种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效果虽然很神奇,原理却十分简单。我们都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被人眼看见,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表面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刺激视觉神经,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光线照到物体表面,不仅不会产生反射,而且还能够绕过物体表面,然后在物体的身后重新汇合。整个过程就像水流经过一块光滑的岩石一样,当水遇到岩石时会发生分流,经过岩石后又重新汇流到一起。由于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眼便看不见物体。同样,由于光线能够在物体身后重新汇合,照射到物体身后的景物上,然后又顺着原路反射到人的视神经上,于是人眼便看见了物体身后的景物。如此一来,便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物体披上“隐身斗篷”后就变成透明的了。
当然,这个“隐身斗篷”项目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彭德利教授有信心在5年内让这项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投入实际应用。到那时,建筑物的墙壁可以建成透明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却丝毫不受影响;桥梁和摩天大楼可以看上去好像飘浮在空中……
“隐身斗篷”在军事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它能够轻而易举地让一辆军车,甚至是一辆坦克瞬间“消失”。试想一下,如果你只能从车轮扬起的尘土来想像一支行进中的军队,你又怎能与其进行战斗呢?
文章开头介绍神话故事中的仙人们来无影去无踪,有什么作用? 
本文介绍了“隐身技术”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用“超材料”制成的‘隐身斗篷’可以最大限度地阻止物体表面的光反射”中的“最大限度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文中介绍的外,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隐身技术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应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蓝光警戎
朱 斌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蓝光正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包国着我们。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显示屏,甚至LED节能灯、充电器等都发射着蓝光。但是,你可曾想到,蓝光会影响人体的生理状态。
相信多数人对生物钟并不陌生,我们每天生活的规律和生物钟密切相关。过去,人们认为每天的活动能使我们的生物钟和时间保持同步。但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光”才是关键,正是光在不断地调整着人们的生物钟。而蓝光对我们生物钟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这种潜在效应对生物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时差的影响。
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证明,光照还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①的分泌。当周围的环境变暗时,我们体内的褪黑激素水平会上升,使我们感到困倦;而当光照增加时,体内的褪黑激素会停止分泌,从而使我们保持清醒。2001年,研究人员发现,当受试者于凌晨2点左右暴露在波长为450~480纳米的蓝光下,褪黑激素受到抑制最为严重,因为人类视网膜的特殊光感受器包含一种光敏蛋白,它对蓝光最为敏感。实验证明,波长为460纳米的纯蓝光对褪黑激素的抑制作用是波长为555纳米的纯绿光的两倍。
虽然蓝光在夜间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最大,但在白天它又是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的最好的光。研究人员在对蓝光进行评估时开玩笑说:“清晨,明媚阳光的作用不可估量,享受阳光,扔掉药瓶吧!”研究证明,蓝光让人类保持警觉的效果最好,暴露在蓝光下,人们犯的错要远远少于暴露在绿光之下。
由此可见,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蓝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都最为显著。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诟病包含所有可见光的全光谱照明方式。它对工作环境最为适宜,但是对帮助人们集中精神则不如蓝光。这些发现让我们开始重视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低能量的荧光灯和LED光与传统的光源相比,所含的蓝光比例大大增加。事实上,最新的研究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普通家庭照明和微光对人体生理状态的影响。最近一项研究就指出,不超过2000勒克斯②的正常灯光在傍晚的房间里照射,使得受试者褪黑激素的分泌延迟,这种抑制作用持续了90分钟左右。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对蓝光的相关研究可以解释现在普遍的睡眠障碍的成因。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持续的短睡眠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中风的风险。
使用产生更少蓝光的灯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一种最新的低能量光源——ESL冷光源就是不错的替代品。其实,换个灯泡是非常方便的,难就难在让人们养成睡觉前关灯、关电视、关掉一切发光东西的好习惯。
(本文有删改)
[注]①褪黑激素:人脑深处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有保护细胞、防止病变、调节昼夜节律等作用。②勒克斯:光照度的国际单位。
“蓝光”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有哪些影响?根据文意,分点简要回答。(3分)
请根据本文的内容,简要说明“睡眠障碍”的成因。(3分)
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1)第6段在列举最近一项研究时,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了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不同颜色的光。
(2)第7段中划线的“大量”和“可能”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量”一词,说明证据的充足;“可能”一词,说明对短睡眠的研究不够深入。
请依据本文中“蓝光”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科学地对待“光照”。(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地球上的水
①尽管从太空中看过来地球大部分区域被美丽的蓝色海洋所覆盖,但实际上相对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算多。
②美国地质勘探局勘测结果显示,即使我们将每一片海、每一条河与每一个地下湖的水都聚集起来也只不过形成一个蓝色的小水泡在地球的旁边。这个水泡相对地球来说并不太大,直径仅约1384千米。
③地球上的水有98.5%存在于海洋中,还有3.5%存在于大气中的云、水蒸气和河流、湖泊、冰盖、冰谷与所有生物的体内。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绝大多数的水都是存在于海洋中的咸水,而为我们人类(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生命体)赖以生存而提供的水却只是剩下的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④总而言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不多的,人类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第②自然段中划线的“挂”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理解。
材料A: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实际上,不管喜与忧,这种阅读方式使人们阅读的份量变轻了,同时,真正的阅读变得困难重重。
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
  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
材料B:碎片化阅读的“挺”与“踩”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
■刘稳(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
■张云飞(公务员)
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
■章赓(传媒文化研究者)
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
材料C:碎片化阅读的“多”与“少”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算上手机报等彩信类阅读媒体,手机阅读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将超过3成,也就是超过2亿用户。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此外,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每天6.06分钟。
  微博用户数量在近一年内更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目前用户达700万左右。微博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50字以内,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在国外的Twitter网站上,微博数量去年增长1400%,每天微博数量达到了3500万条,平均每秒微博数量达到了600条。
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该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2010年仅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出版行业普遍认为,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图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材料A,提炼作者观点。
阅读材料B,概括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分析材料C中划线句的作用。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PM2.5,你关注了吗?》一文,完成小题。
PM2.5,你关注了吗?
①伴随着今年入秋以来全国大范围的灰霾天气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这一原本陌生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
②PM 是颗粒物(particulatematter)的英文缩写,又称尘,指大气中的固体或颗粒状物质。据专家解释,颗粒物按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来分主要可分成总悬浮颗粒(TSP)、 PM10、 PM2.5三类。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大约是一根头发丝的1/20。
③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的组成成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 M2.5),不易被阻挡,当人体吸入之后,PM2.5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对清洁城市的15%至20%。据统计,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④一般而言,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机动车一般排放2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毒性最大。据了解,厦门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和道路扬尘。其中,机动车尾气的“贡献率”最高,超过40%。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驶的车辆污染更严重。近几年来,厦门的机动车激增,导致城市道路拥堵,车辆走不动,又加剧了尾气排放污染。
⑤对于室内空气而言,烟草烟雾则是PM2.5最主要来源之一。科学研究证明,使用通风、空气过滤等装置,或在室内设置任何形式的吸烟区,都不能有效防止烟草烟雾的危害。国外研究表明,在有人吸烟的室内,来源于二手烟中的微颗粒物约占2.5微米以下颗粒物室内总量的90%左右。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15平方米的室内房间,测得PM2.5浓度为56微克/立方米,而在吸了一支烟后约半小时,检测仪的显示屏示数随着烟雾的增加而越来越高。经过检测,室内PM2.5浓度从56微克/立方米,提升到了92微克/立方米。
⑥或许,我们每天开车出行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然,不经意间点燃一支烟也已变成一种习惯。可也许更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周围PM2.5的浓度也在这不经意间增大了。如何让我们的行动更环保,有效抑制PM2.5,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PM2.5在地球大气中含量很少,为什么说它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请概述其原因。
本文多处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摘录一处,并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其说明作用。
有专家称,PM2.5“监测容易控制难”,请结合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就“如何有效地抑制厦门PM2.5”提出你的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①一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如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它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长途跋涉,形成大自然中一道奇伟壮丽的独特景观。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北极燕鸥是动物界长途迁徙记录的保持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幼鲑从出生地的淡水河游经几百千米到达海洋,成年后再回游到出生地。黑脉金斑蝶是一种看上去十分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坚强的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及北美洲。
②这些动物没有指南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勘测地图,没有雷达,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仪器和工具,那它们是如何长距离迁徙而不迷路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逐渐解开谜底。
③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或许源于它们所拥有两种杰出的超感能力:偏振光视力和磁感受力。人眼能看到自然光,但人眼没有辨别和觉察偏振光的能力。每当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下时,人眼便无法看到太阳的光线,但鸟类和蝴蝶却能看到此时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科学家认为,鸟类等动物正是以这种偏振光作为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④迁徙动物还有可能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最近对信鸽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喙部含有一种微小的磁性晶体。这是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着罗盘的作用。这种简单但可靠的罗盘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
⑤研究发现,迁徙动物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可用于导航的线索,如太阳、星星和地标等,加上它们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在它们的大脑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精确的线路图,引导它们完成惊人的千里迁徙。
(节选自2011年第11期《大自然探索》)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     )

A.动物的超感导航能力 B.动物有长距离的迁徙能力
C.动物迁徙有精确地线路图 D.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迁徙

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

A.空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时间顺序 D.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

根据文意,下列与迁徙动物相关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海龟、鸣禽、黑脉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这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进行长途跋涉。
B.科学家认为,偏振光是鸟类等动物在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C.鸟类和蝴蝶迁徙时能看到人无法看到的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
D.北极燕鸥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迁徙线路几乎遍及北美洲。

下列表述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迁徙动物能长距离迁徙而不迷失方向,只因为它们具有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
B.鸟类的喙部都有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受体起到罗盘的作用。
C.迁徙动物善于在迁徙时寻找太阳、星星和地标等作为导航线索。
D.迁徙动物是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小题。
蜱虫及其预防
蜱(pí)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涔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寄主。
蜱在钉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钉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
蜱喜欢生活在田间草地森林。蜱是吸血的,吸血时体积膨胀能比以前大几倍,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夹子夹、烟头烫等方式让其脱离你的体表,也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用手术取出;伤口周围可用0.5%普鲁卡因局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需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如何防范蜱呢?普通杀虫剂就能杀死蜱。主要从三个方面防范。一是杀虫剂。二是环境防治方法,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对于自然界中游离蜱,可采用局部火烧或化学防治等方法灭除。对于进入室内的蜱、螨,首先要消灭来源,禽兽的窝舍应远离住房,并经常打扫干净,墙面缝隙也要抹平。同时,禽兽的窝舍和活动处所要进行喷药。为了防止蜱、螨侵入室内,可将松香、蓖麻油黏胶涂于20cm宽的长纸条上,放置在靠近门窗附近的墙基地面,进行粘杀。三是个人防范。进入有蜱地区要在领口、袖口、裤脚等处喷涂0.2%敌百虫水溶液或0.5%拟除虫菊乙醇溶液。颈、手等外露体表,可涂抹避蚊胺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等驱避剂。在蜱媒病流行地方野外工作要尽量少接触杂草;休息时,要彼此脱衣互相检查,及时除掉侵袭的蜱。
(选自《潇湘晨报》,有删改)
请说说蜱虫是一种什么样的虫子
蜱虫在皮肤上时应该怎样处理?对自然界的蜱虫可以怎样防范?
请对下面的划线词语做些点评。
有些硬蜱在钉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能否把“有些”去掉?“宿主”是否可以改为“人”?
有些人对蟀虫具有恐慌心理,请写一则科普广告进行宣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说明文阅读(共8分)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 亿吨,相当于目前 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己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B.目前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C.土地、能源、环境三大因素制约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中国不可能达到西方国家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
D.普及电动汽车能有效缓解能源的制约。

对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B.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
C.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D.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在日本,虽然汽车普及率很高,但东京等大城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人们普遍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车族”倾向于少开车或不开车 ,尽量选择附近的商店进行购物,以致远离住宅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经营者惊呼“‘汽车社会’在日本消失了”。其实,汽车社会在日本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提高了开车出门的门槛,降低了以拥有豪车显摆身份的兴趣。美国、日本这些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动向,值得中国深思。
(1)汽车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麻烦与不便?请列举两项。
(2)参考美国、日本等汽车社会“先行国家”的新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请你提一条能有效缓解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人体生物钟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科学家研究证实,每个人从他诞生之初直至生命终结,体内都存在着多种自然节律,如体力、智力、情绪、血压等的变化,人们将这些自然节律称作生物节律或生命节律。人体内还存在一种决定人们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它根据大脑的指令,以24小时为周期发挥作用。
早在19世纪末,科学家就注意到了生物体具有“生命节律”的现象。科学家们将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奏绘制成三条波浪形的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到了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又根据生物体存在周期性循环节律活动的事实,创造了“生物钟”一词。
生物钟的位置到底在何处?一般认为,生物钟应该存在于大脑中,但对于其体位置的说法却又各不相同。有人认为,生物钟的确切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该核通过视网膜感受外界的光与暗,使之和体内的时钟保持同一节奏。也有人认为:生物钟现象与体内的襚黑素有密切关系,由于褪黑素是松果腺分泌的,因此生物钟也应该位于松果体上。
生物钟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外源说认为,某些复杂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节律现象的动因。学者弗兰克?而朗博士认为,人类对广泛的外界信息,如电场变化、地碰变化、重力场变,宇宙射线、其他行星运动周期、光的变化、月球引力等极为敏感,这些变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节律的周期性。内源说认为,生命节律是由人体自身内在的因素决定的。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长久以来,生物钟的作用机制一直是个谜。科学家们只知道生物钟可以控制人类睡眠和觉醒的周期、体内激素分泌、新陈代谢速率、体温等多种生理行为,但对生物钟的组成和其通过什么形式完成上述工作不能搞清。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在《细胞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人体生物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生物钟通过在细胞内部制造蛋白而控制着负责不同功能的基因发挥各自的作用。它的这一系列活动促使着人们感觉饥饿、享受睡眠、改变体温等。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从原文看,下列对“生物钟”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决定睡眠和觉醒的生物节律
B.体力、情绪与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节律
C.生物体中存在的周期性循环的生命节律
D.感觉饥饿、改变体温的生命节律

用简洁语言概括生物钟的推断成因。
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点。
①这看上去仿佛是人体生物种非常熟练的掌握了整个DNA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并在白天或黑夜某个必要的时段中按下所需的按键来控制着人体各个器官的运作。
②人在恒温和与外界隔绝的地下,也表现出近似于24小时的节律。
说说了解了生物钟的知识后,对你学习生活的帮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揭开冬虫夏草之谜
汪宗俊
①您见过冬虫夏草么?这是一味奇妙的中药。它的形态异常奇特,既像动物又像植物。说它是植物吧!它的根部分明是条虫,有着红色的头和嘴,还有八对整齐的脚;说它是动物吧!在虫的头部却长出了一株小草,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此草迅速生长钻出地面。尽管它没有繁茂的枝叶,也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而只是一根紫红死的小棒,却能亭亭玉立在崇山峻岭的植物群落之中,迎风招展,楚楚动人,这样为它传奇式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②医药学家为了揭开冬虫夏草之谜,不辞辛劳,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行实地考察与潜心研究,终于发现,它竟是一桩“真菌杀虫、冒名顶替的谋杀案”,通过缜密取证侦破,做出了公判。
③原来,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四五千米的高山雪线和峡谷地带,昼夜温差大、冰冻时间长,生活着一种抵御严寒极强的昆虫,名叫虫蝙蝠蛾。它的身上长满花斑,乍看酷似美丽的蝴蝶,每逢春暖花开季节,它们翩翩起舞,寻找配偶,雌蛾产卵土中后悄然死去。虫卵经过一个月左右,蜕皮变成幼虫,为了取食和活动的需要营造了深约20厘米的隧道,以后长得又白又胖的在冰土层中越冬。此时一种真菌的子囊孢子成熟后,随风飞扬,纷纷撒落在地上,随雨水渗至土中。一旦遇到蛰居在地下过冬的蝙蝠蛾幼虫,便施展出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战术,进入虫体,吸取营养、萌发菌丝,过着悠然自得的寄生生活。而幼虫则被折磨得烦躁不安,死去活来,拼命用头部向上顶,企图挣扎解脱出来,但离地面3-4厘米处就一命呜呼了。然而,寄生菌继续繁衍生息,翌年春末夏初,从表面看一条幼虫像老蚕,实际上它们早已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一具具可怜的躯壳。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但这根微型金箍棒仅有4-11厘米长,上部稍膨大,呈椭圆形,显紫红色,且长出一些小球体,里面多长着更多的小孙悟空,即真菌的子囊孢子,待它们成熟后,又继续祖辈的衣钵,代代相传,繁衍子孙,这样便不断地产生冬虫夏草。
④足见冬虫夏草是大自然绝妙的杰作,它既是昆虫与真菌的结合体,又是动物与植物的联合体。
阅读第①段,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冬虫夏草的外形。
                                                                              
                                                                              
“至于隐藏在里面的杀手真菌趁气温升高之际,便得意忘形地从幼虫的头部伸将出来,破土而出,真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从铁扇公主的头顶上穿出似的。”一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第③段中“蛰居”一词如果调换为“躲藏”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文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说明中心,请找出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光明中的温柔杀手
每每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中,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不少高档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大城市中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光污染。
在人工白昼营造的“不夜城”里,人们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临街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影响正常的交通行驶,成为事故隐患。同时反射光的聚焦还容易引起火灾。而彩光污染危害更严重,它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昏心烦、恶心呕吐、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乏力、情绪烦躁等症状。据测定,长期受歌舞厅中的黑色灯产生的紫外线照射,会诱发流鼻血、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
在光污染中首当其冲受害的是直接接触光源的眼睛。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达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光污染。
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光反射率为69%-80%,镜面玻璃的反射率为82%-88%,特别光滑的粉墙和洁白的书籍纸张的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有时可达45%。
数百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成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预。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食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授花粉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
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千公里之外,不少动物虽然远离光源,却也受到光的作用。它们受到人工照明的刺激后,夜间也精神十足,消耗了用于自卫、觅食和繁殖的精力。习惯在黑暗中交配的蟾蜍的某些品种已濒临灭绝。
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一群仙鹤就因德国马尔堡的灯光广告过亮,结果在城市上空整整飞了一夜,最后精疲力竭地掉到了地面。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做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都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本文第二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                                                                        
                                                                        
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了光污染造成的危害?
答:                                                                       
                                                                       
为什么说“光污染”是“光明中的温柔杀手”?
答: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文后题目。
动物导航之谜
①世界上许多动物有着奇异的远航能力。如生活在南美洲的绿海龟,每年6月中旬便成群结队地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2个多月,行程2000多千米,到达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在那里生儿育女以后又返回老家。2个月后小龟破壳而出,同样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游回遥远的巴西沿海。
②这种奇异的远航本领,鸟类可能更胜一筹。身长仅4厘米的北极燕鸥,每年在美国的新英格兰筑巢产卵育雏,到8月份便携儿带女飞往南方,12月份到达南极洲,到第2年春天,又飞回新英格兰,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
③令人感兴趣的是许多与人类有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也有远途外出而不迷路的能力。这些动物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
④科学家们利用蜜蜂和鸽子所做的动物导航实验,已经初步揭开了这两种动物导航的秘密。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曾在20世纪40年代,用一系列实验测出了蜜蜂的基本导航能力,证明了蜜蜂通常是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的,指出蜜蜂就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⑤通过信鸽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动物的远航是以太阳为罗盘进行导航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群鸽子关在离家以西160千米的屋里,中午时打开电灯模拟黎明,然后放出鸽子,它们以为这是黎明,太阳在东方,但此时却正好在南方,鸽子看到太阳后就根据太阳来导航而飞向南方,它们还以为这是向东方朝家飞呢。
⑥蜜蜂和鸽子不仅在有太阳的时候能顺利导航,就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也能准确地返回自己的家园。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可能有另外一套导航系统。科学家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蜜蜂对磁场很敏感。美国科学家沃尔科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给鸽子带上一个小头盔,可以精确地控制每只鸽子飞行时的磁场。当控制头盔产生一个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就飞不回来;如果产生一个南极朝上的磁场时,鸽子又可直接飞回。这就证明鸽子是利用磁北极导航的。
⑦科学家们的实验,虽然已初步揭示了蜜蜂和鸽子导航的秘密,但是太阳、星星的位置会随时间而变化,即使是地磁场的强度也会有变化。那么鸽子和蜜蜂是怎样根据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导航行为,至今尚无人知晓。加上动物种类繁多,海龟、昆虫以及大蝴蝶等能远航的动物,是凭借什么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这些秘密尚未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阅读第③④⑤⑥段,完成下面两题。 (2分)
(1)蜜蜂、鸽子是依靠_        _       导航的。
(2)这四段内容的说明顺序是由_       _       的逻辑顺序。
请结合第⑥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拟一个问题并作出答案。
拟题:                                                                    
答案:                                                                    
                                                                    
第④段中的划线词“初步”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下面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第①段用南美洲的绿海龟的例子,说明海龟生儿育女非常辛苦。
B.第②段介绍北极燕鸥每年飞行距离达3.5万千米,强调飞行距离长。
C.第④段介绍了蜜蜂通过“舞蹈”告诉同伴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D.第⑦段用说明动物导航的许多秘密还有待于科学家的继续研究才能揭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核辐射,如何有效防护
①最近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核泄漏对人有何影响?如何防护?
②放射性物质是指能自然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如钚、铀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有较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在同样剂量放射线作用下,胎儿危害最大.其次是儿童,再次是成人。【A】人体对放射线最为敏感的部位是造血、免疫、生殖器官和胃肠道等。
③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外周血细胞下降、感染、贫血和出血等表现;免疫功能低下,易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I临床表现;性功能低下,甚至不孕、不育等。【B】
④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除产生急性损伤效应外,还可能引起远期效应: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骨髓中白细胞可呈成熟障碍甚至再生低下。骨髓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可引发白血病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皮肤癌、恶性淋巴瘤等;可加速老化,毛发脱色或变白,皮肤弹性减弱;可能缩短寿命;可发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C】
⑤核泄漏早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1)隐蔽:在放射性污染物到达以前躲在室内,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砖、土坯、沙袋将窗户加以屏蔽。(2)尽可能快速撤离:撤离的人群应是受照剂量较高、可能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的较小人群。(3)必要的药物防护: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化钾片。
⑥核泄漏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1)搬迁:即将人群从污染区迁移出去。(2)控制人员进入污染区。(3)控制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如必须食用沾染食物时,可用水洗或去掉被沾染的表层、削去果皮的方法去除蔬菜和水果表面的放射性污染物。(4)洗消建筑物、道路及工作场所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进行清扫、水洗、覆盖或刮去表层等。
⑦核泄漏时个人防护措施有:(1)呼吸防护:可用防尘口罩,也可用手帕、纸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将口罩或其他防护材料浸湿,其防护放射性物质效果更佳。(2)体表防护:可用任何着装用品如帽、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并可翻起衣领、围上围巾、扎紧袖口和裤脚等方法,可减少体表放射性物质的沾染。(3)洗消以去除放射性物质沾染:皮肤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没有淋浴的情况下,可用水洗身体裸露部位,如脸、手、颈部等,特别应注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围,应进行彻底擦洗。(4)健康检查:一旦发现有异常放射性物质或上述不适症状,应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选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胎儿受照射后主要危害有:胎儿死亡率增加、器官形成障碍,出现死胎或畸形发育;新生儿死亡率增加;出现小头畸形、智力发育不全、生长发育迟缓和畸形儿几率增多等。”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判断该句放在(【A】【B】【C】)_________处最合适。
第⑤自然段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近年来,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多次出现问题,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有些人陷入恐慌。生活要幸福安康,安全防患意识不可缺。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当你面对隐患或灾难时将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护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柯登地

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哥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以上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绝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一位国外心理学家,曾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了长这20年的追踪研究,研究后期,将其中3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作比较,发现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不在智力而在性格。最有成就的20%者,性格明显带着傻劲儿。这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那么有杰出的成就者,就一定有卓绝的才智吗?

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心、合作能力、意志毅力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摘自2006年7月《中学生》,有删改)

1.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相左:

(2)读:

2.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3.

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李时珍、托尔斯泰等例子充分证明:天才既要有卓绝的聪明才智,也要有非凡的傻劲。
B. 对1528名智力超常者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有卓绝的聪明才智者,不一定有杰出的成就。
C. 爱迪生关于天才与灵感、汗水的名言说明:做出杰出的成就,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D. 现代人才学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不一定要有卓绝的才智。
4.

作者建议重写词典中"天才"的释义,依据作者的意思应该怎样重写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对象试题